經過初步調查,我國需要改造的城市舊社區涉及上億居民,涉及面廣,量大。“根據1年來的調查和試點情況來看,這些小區可能已經建成20多年了。由於原設計標準比較低,維護養護不到位,有幾個問題特別突出。”黃艷說,壹是管網破舊,給排水、電網、燃氣、光纖等設施缺失、老化嚴重;二是缺乏公共服務,如養老、物業、文化娛樂、健身、車輛寄存等。,尤其是壹些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老小區,尤其需要電梯;三是公共環境差,包括道路破損、秩序混亂、違章建築等。
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舊住宅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全面推進城市舊住宅區改造。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有17萬舊城區需要改造,涉及數億居民。
據了解,舊住宅區改造將初步分為三類:壹是保障基礎配套,如與居民生活直接相關的水、電、氣、路等市政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完善。不強制安裝電梯,經居民同意可以支持;二是提升基礎設施,包括公共場地、停車場、活動室、產權房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三是完善公共服務內容,包括完善社區養老、托幼、醫療、助餐、家政、快遞等設施。黃艷說,考慮到地區差異很大,各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城市需求,列出壹個城市或社區需要改造的內容清單。
黃艷說,即使舊的城市住宅區得到改造,如果沒有壹個長期的維護和運營管理機制,也很難長期保持改造的效果。現在老小區的居民往往沒有付費服務的習慣,改造後需要交物業費,這就需要思維和認識的轉變。
黃艷說,從試點情況看,解決這個問題,壹方面要做群眾思想工作,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老舊小區居民購買服務的意識;另壹方面,要調動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政府必須提供壹個平臺,讓居民充分協商,讓大家從壹開始就參與改造。
從試點城市來看,根據居民意願和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通過自主協商選擇物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裝修過的小區物業費收繳率超過80%,停車費收繳率超過90%。
黃艷透露,下壹步,要摸清城市舊居住區的類型和居民的改造意願,在此基礎上,明確城市舊居住區改造的標準和範圍。同時,發動群眾廣泛參與,確保改造工作順利進行,推動建立社區長效後續管理機制。此外,我們將積極創新城市舊社區改造的投融資機制,包括探索可持續的金融支持方式和吸引社會力量以市場化方式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