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小林想提高自己的咨詢技巧,前來咨詢。
@蘇鑫生活設計:在認知行為治療中,心理咨詢師在對幾乎每壹個來訪者的治療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合理的目標不是回避問題,而是學會如何發現問題並將其具體化,如何將問題概念化,以及如何設計解決方案來糾正問題。
把問題或棘手的謎題當成機會,對提高案例的概念化很有幫助。有時候咨詢中的問題不僅反映了來訪者的個性,也反映了咨詢師的弱點。
在實際咨詢中,咨詢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發現問題:
首先,傾聽訪問者的反饋。
第二,無論來訪者提供了問題的口頭或非口頭信號,直接尋求來訪者的反饋。
第三,單獨或與主管壹起回顧咨詢記錄,根據記錄完成認知治療評定量表。
第四,根據對象的測試和來訪者的主觀報告及癥狀緩解情況,跟蹤治療進展。
咨詢師經常會遇到這些問題:
當來訪者會間接暗示他們認為這些方法對完成任務無效時,妳要進壹步確定問題是否真的存在,確定問題的維度。
在這壹點上,如果妳堅持談話的標準結構,妳就可以發現來訪者的問題,妳可以通過在談話過程中定期檢測來訪者理解的深度,或者在妳註意到談話過程中的情緒變化時觸發他們的自動思維來發現問題。
這時候就需要讓來訪者自己多做總結,才能真正發現來訪者的問題。
如果心理咨詢師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或者很難明確指出問題,可以要求來訪者允許他記錄治療過程,然後和他的主管壹起回顧治療過程,幫助他發現問題。
如果來訪者的功能或情緒狀態沒有改善或退步,我們可以把沒有進展作為壹個問題來討論,和來訪者壹起規劃壹個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最後,輔導員需要不斷嘗試從來訪者的角度看待他們眼中的世界,並揭示阻止他們采取更有效的方法解決困難的障礙。
對此我深有感觸。我經常發現自己在與來訪者工作壹段時間後,在咨詢中有壹些問題和困惑。如果接下來進行心理監督,會有壹種頓悟,任督二脈豁然開朗的感覺。
例如,在壹次心理監督中,我發現了壹種更有效的方法來處理焦慮的來訪者。那壹刻,我突然有壹種流動感。
我覺得我們經常跟來訪者說的“妳不是壹個人在戰鬥”,其實也適用於咨詢師本身。在咨詢的道路上,也許我們最終會面對我們的孤獨,但我們並不是在孤軍奮戰。只要學會求助,我們也會找到很多同行或者向導。
希望今天的心理小貼士能幫到妳。
小貼士:
今天的分享來自《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作者是認知療法創始人艾倫·貝克的女兒朱迪·s·貝克博士。
美國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認知行為療法創始人艾倫·貝克於今年10月去世,享年11。
作為艾倫·貝克的女兒,朱迪·s·貝克博士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心理學副教授,貝克認知行為療法研究所所長。她還寫了這本書,為認知行為療法的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心理工具包# 40號
蘇鑫,心理/職業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規劃師,美國積極育兒講師,箱庭治療師,人際關系咨詢師,英國思維導圖導師。
案例時長1000小時,10年+管理學,5年+心理學,結果導向,陪妳玩轉職場,在家感受快樂,設計生活做自己,簡單生活,享受快樂!
這個技巧來自朱迪·s·貝克的《認知療法的基礎和應用》(第二版),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