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身貧寒,靠自己翻身。
其實如果從陳光標的家史來看,他絕對是壹個正面典型。因為家裏窮,出生時缺衣少食,他的兩個姐姐沒能活下來。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就當家了。陳光標不到十歲就開始在村裏賣柴火或者幫忙潛水賺點小錢幫忙補貼家用。為了正常上學,稍微大壹點的陳光標發現賣冰棍這種賺錢的行當,在學校的課余時間就在大街上賣冰棍,這樣就賺夠了上大學的學費。
陳光標的第壹桶金來自壹臺體檢機,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掃描測身高體重的那臺。說實話,這個機器的體檢結果沒什麽用,但是當時的人還是覺得很新鮮,經歷的人多了,然後陳光標就有了壹些資金自己創業。
終身慈善的理念來源於第壹次捐贈。
隨著陳光標的公司步入正軌,陳光標也逐漸富裕起來。1996,陳光標遇到壹位白血病患者,聽到患者面臨的困難,陳光標大手壹揮,捐了3萬元給他。大家要知道,在過去的90年裏,壹個家庭壹萬多元的存款是壹筆不小的數目,陳光標的三萬元捐款絕對不是壹筆小數目。
但也正是因為這次慈善,陳光標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開始投身慈善事業。比如2003年的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有陳光標的身影。他不僅捐款捐物,還直接帶著十幾臺大型機械趕赴汶川救災;於是陳光標出了壹個大新聞,他成了中國慈善企業家的標誌之壹。
3.慈善還是?虛偽?眾說紛紜,難以證實。
2010是陳光標名聲的轉折點,主要原因是他的慈善太高調。
與其他默默捐款的企業家不同,陳光標每次捐款都會將現金堆成壹堵現金墻,以吸引媒體關註。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壹直是宣傳做好事不留名,但陳光標高調捐款的方式,避免了詐捐的可能,卻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其次,陳光標經常做壹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為了倡導低碳生活,陳光標將兩個兒子分別改名為陳環保、陳環境,並將自己改名為陳低碳;為響應國家經濟,陳光標趕到餐館吃剩飯。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做法真的很難接受。
最有爭議的應該是幾年前的冰桶挑戰。陳光標聲稱,誰能打破他的15分鐘記錄,他就捐100萬元。但很多人質疑他成績造假,名聲壹落千丈,最後悄然從公眾視野中消失。
據相關媒體報道,陳光標現已回鄉務農,成為名副其實的老農。至於原因,可能是陳光標也厭倦了網絡八卦,或者是開始懷念小時候的田園生活。不管最終原因是什麽,開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