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群體動力學,也叫群體動力學。它旨在探索群體發展的規律,其理論基礎是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場理論。場論是借用物理學中的場的概念來解釋心理活動的理論。它把人的心理和行為看作是場的現象,是人和環境的函數,可以用公式表示:B=F(PE)。b是行為,P是個體,E是環境。這裏的環境指的是心理環境。在群體氛圍的研究中,權威型和民主型領導風格在群體氛圍和群體凝聚力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團體動力學不僅為團體心理咨詢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團體心理咨詢過程中團體氛圍的營造和主持人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據。團體動力學的壹些研究,如敏感性訓練,直接成為團體心理咨詢的方法和技術,廣泛應用於教育、管理、醫療等領域。場論堅持心理學要研究個體與心理場的相互作用,反對過分強調環境影響和內在決定因素的心理學傾向,帶有壹定的辯證因素。
2.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是在行為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這個理論的代表是班杜拉。他主張把依賴直接經驗的學習和依賴間接經驗的學習(觀察學習)結合起來說明人類的學習。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通常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特別是觀察和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行為,來學習和形成壹種新的行為方式。攻擊性行為如此,適應性行為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為那些心理不適應的成員提供壹些模仿的例子,將有助於他改變不適應的行為。
3.互動理論(Interaction theory)又稱溝通分析,是美國精神分析學家Bourne 1959根據精神分析原理創立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互動分析療法的目的是幫助人們理解自己與他人互助的本質,教育當事人改變生活態度,深入了解人際交往,建立“我好——妳好”的人際關系。這種方法著重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非常適合團體心理咨詢。在群體中,成員可以觀察他人的變化和示範,逐漸了解自己的人格結構,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
4.人際傳播理論。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利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系統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感情和需求的過程,是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形式和前提。人際交往是個體適應環境、社會生活、社會責任和形成自身人格的基本方式。因此,人際交往的功能包括信息傳遞、自我意識和人際協調。人際傳播的研究範圍廣泛,內容豐富,成果豐碩。為團體心理咨詢過程中如何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如何增強溝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或減少溝通障礙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參考,也為團體主持人選擇什麽樣的團體溝通方式,如何觀察和引導團體成員的溝通,提高自我理解和他人理解,在協調的人際關系中獲得成長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團體心理咨詢是壹個人際交往和互動的過程,人際交往研究的成果適用於團體心理咨詢的過程。
5.以個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它是在羅傑斯來訪者(客戶)中心治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個體中心治療理論不僅適用於個體心理咨詢,也適用於團體心理咨詢。在團體心理咨詢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建立的良好關系可以使參與者降低社交障礙,揭示自己的核心感受,即真實的自我,而不受防禦機制的約束。小組的主持人和參與者積極鼓勵他人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展示自己未說出口的態度,讓每個人都能得到他人的真實對待,並從其他成員的反應中獲得對自己正面或負面的反饋,從而真正認可自己。這個過程會有波折,成員之間可能會有沖突,但這是暫時的。在群體的發展中,每個成員都會體會到他人的關心和尊重,從而增強自己的關心和尊重,強化自己的責任感,改變自己不適應的行為,學會建立滿意的人際關系,讓生活更加豐富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