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成為“第三本教育護照”
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被賦予與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壹項統計顯示,在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的比例壹般占20%至30%,而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在此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逐漸開展起來。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的學生王最近正忙著參加清華大學創意設計大賽。雖然只是大三,但作為碩士生和博士生創作團隊的組長和組長,他並沒有感到太大的壓力。他說,因為他自己和團隊成員都認為他是壹個具有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領導者。他告訴記者,他的信心來自於壹年前參加的KAB(KnowAboutBusiness)創業教育課程。
越來越多沒有經濟學背景的學生,王力可·田駒,可以在學校接受創業教育。2002年,教育部決定八所高校率先開展創業教育試點工作。2005年,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和國際勞工組織開始在高校開展KAB創業教育(中國)項目。
有關專家指出,“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新時代具有創業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人才。高校創業教育的目標應具有非功利性特征。其主要內容不是以在職職業培訓為內涵,而是向學生講解創業的壹般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然而,中國大多數高校仍然關註少數人的“創業活動”,而不是許多人的“創業教育”,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性,尤其是在實踐中。
創業教育出現實踐瓶頸。
“創業教育僅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是不夠的。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在實踐中逐步實現。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助理韓偉認為,實踐是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這部分尤為薄弱。
浙江工貿學院的丁·曾經創辦了致遠文化傳播工作室,並打算註冊壹家企業。然而,雖然他已經做好了創業的理論和心理準備,但致遠工作室出版的第壹份大學生期刊《致遠》卻因經驗不足而停刊。
“實踐是我國創業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是我國創業教育發展的瓶頸之壹。”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加華說,“高校創業教育越來越成為學校行為,但大多數學校只是推出了壹些課程,開展了壹些零星的創業活動,實踐瓶頸沒有打開,阻礙了創業教育體系的形成。”
“創業教育實踐成為瓶頸,這只是壹個現象。反映了整個創業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李加華表示,缺乏來自整個社會環境對創業教育實踐的支持是壹個重要原因,但大學本身也有不足之處。思想上,高校對創業教育重視不夠。有些學校更願意做短期內能出成果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是過多投入創業教育。在能力方面,創業教育對教師水平、創新意識和拓展能力要求較高。創業教育的實踐需要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支持,這對高校的實力提出了挑戰。
湖南工業大學KAB創業課程的老師黃建雄(Kin Hung Wong)也告訴記者,壹些創業課程的老師經常因為缺乏實踐經驗而感到無法給學生提供實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