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釋:
夢的起因和目的,學術界尚無定論。壹般的觀點認為,夢是大腦在處理信息和鞏固長期記憶時(像打掃衛生時揚起的灰塵或正在處理的信息流)釋放的壹些神經沖動引起的,被有意識的大腦解釋為離奇的視覺和聽覺。
首先,Hobson和McCarley在1977中提出了“激活-合成”理論:腦幹中的腦橋即使在睡眠中也會不斷發出信號(PGO波),刺激並激活大腦的意識部分,使其合成壹個有意義的夢。
然而,Solms後來發現腦幹損傷的患者仍然會做夢,而頂葉損傷的患者(負責身體感覺和感覺整合的頂葉皮層)不會做夢。也許腦幹只與快速眼動夢有關,而頂葉與快速眼動夢和NREM夢有關。章傑在2004年提出了“持續激活”理論:睡眠的功能之壹是將臨時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處理的是無意識的“程序性記憶”,而不是眼動(NREM)階段有意識的“陳述性記憶”。在REM階段,大腦的無意識部分正在處理程序化記憶,而有意識部分的活動由於感覺被切斷而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時候從記憶銀行流出的信息脈沖就會激活意識部分,讓它通過聯想編織壹個夢。當另壹個脈沖到來時,又做了壹個夢,夢突然變了。
另外,認為夢的原因或作用是:(1)通過任意突變和“達爾文過程”產生新的思想和策略;(2)清除大腦中的垃圾。夢想是垃圾的最後壹瞥;(3)長時記憶的持續刺激,睡眠時夢的陌生感來自長時記憶的存儲格式,但清醒時的大腦能給它正確的解釋;(4)把遙遠但相關的記憶連接起來,強化成壹個故事;(5)將外界刺激轉化為夢境,防止被喚醒;(6)自我滿足,減輕心理壓力;(7)通過眼球運動向角膜供氧,等等。但臺灣省有人提出了壹個夢的“心身論”:做夢時,幻想和自我是分離的,人不會察覺自己在做夢。“幻想”是從感覺記憶中取數據,送回感覺區,形成錯覺。目的是用模擬的感覺信號代替真實的信號,驅動自主神經執行心身功能。疼痛和壓力會驅動自主神經中的“修復神經”,修復神經會排列成許多經絡,在大腦和脊柱產生連鎖反應。做夢的作用之壹就是在生長激素上升時模擬極其密集的運動按摩信號,帶動經絡修復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