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
事實上,京杭運河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末期,大運河就被部分挖掘。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挖了壹條170 km長的溝。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的普及,水利工程建設逐漸增多。公元前360年和公元前329年,魏惠王修建了壹條鴻溝,將水影與黃河連接起來,溝通了淮河流域。差距過後,來到了楚江韓界的棋局。韓溝、峽的修建,為京杭運河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運河
三國時期,曹操北侵袁紹,在黃河下遊挖白溝運糧。白溝成為永濟運河的基礎。隋朝,為了連接南北經濟,鞏固洛陽的經濟地位,楊迪決定開通卓君(京)-洛陽-杭州的大運河。其中,從洛陽到卓君是永濟運河,它延伸和拓寬了白溝,利用和疏浚了沁河,連接了海河和黃河流域。
大運河
公元605年,楊迪下令開鑿通濟渠。通濟渠延伸缺口,連接淮安和開封,全長650公裏。由於淮河通過漢江與長江相連,在通濟渠建成後,楊迪乘龍舟南下江都。公元610年,楊迪下令修建連接鎮江和杭州的江南運河。至此,全長2700公裏的大運河已經開通。
隋唐大運河地圖
大運河的開通極大地促進了唐朝的經濟發展。到唐朝後期,大運河沿線出現了杭州、揚州、滁州(淮安)、徐州、洛陽、邢州(邢臺)等工商業城市。唐朝後期,中央政府從東南向關中運糧基本靠運河。宋朝時,大運河沿岸的開封成為東京,依靠汴河(通濟渠的壹段)的航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河
元朝時期,中國的政治重心轉移到北京。為了使東南地區的糧食能夠迅速運往北京,元世祖對運河進行了“修直”。新開挖的運河分為五段,分別是北段通惠河、通州區至天津的北運河、天津至臨清的南運河、臨清至臺兒莊的魯運河、臺兒莊至淮安的中運河。1293年,大運河開通,標誌著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形成。明清時期,對運河進行了疏浚和拓寬。
京杭大運河路線圖
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漢江,到公元1293年京杭運河開通,歷時1779年。在這1779個朝代,運河被挖掘和疏浚。所以京杭運河和長城壹樣,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其中,楊迪和元世祖對運河的貢獻最為突出。雖然大運河的航運價值不如以前,但它仍然在灌溉和運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