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預防原則《學記》說:“據說禁令不作。”要求提前估計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良傾向,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否則“如果發了再封殺,那就鋪天蓋地了。”在不良傾向已經發生甚至積習加深的情況下,再做教育引導就顯得格格不入、困難重重了。
2、適時教學原則“能叫的時候就叫”,把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學,適時教。否則“以後學了,就辛苦了,也辛苦了。”這在教學中已經涉及到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準備、教學內容和順序,要求找到各種因素的最佳組合,使教學有效。
3.循序漸進”的原則,這就叫“孫(荀)”,而教學必須遵循壹定的順序。順序可以理解為內容的順序和年齡的順序。如果“教無孫兒”,沒有合理的順序,亂教,效果會適得其反。所以要“學而待之”。
4.學觀原理“相觀其好,謂之摩”。在學習上,要多觀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我們應該在集體中學習,在集體的幫助下學習。否則“獨學無友,是無知。”
擴展數據: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壹貫的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學記》開篇就用警句這種優美的語言論述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學記》開篇就指出,自古以來,任何壹個成功的統治者,都不可能靠頒布法令,尋求人才來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統治者要使人民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就必須發展社會教育,通過社會教育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覺悟。
另外,人雖然生而為善,但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刻苦學習,是無法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更談不上遵守“王法”了。這就像壹塊美麗的玉。雖然它的質地很美,但不經過精心雕琢,它就不能成為壹件美麗的樂器。古代的皇帝對此心知肚明。在建設國家和統治人民的過程中,他們始終高度重視教育的發展,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
《學記》作者闡述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建設國家中的作用,強調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政治服務,從而將教育與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緊密聯系起來,特別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點。
百度百科-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