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威斯康辛州
在去美國留學的路上,很多朋友都很關註我。很多朋友問:“楊紫,妳為什麽在照片裏看起來這麽憔悴?”謝謝妳的關心。這次行程很緊,白天14小時,晚上還要處理近百封工作郵件。我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還有時差,這也是對我極限的挑戰。但是我覺得很幸福。在我的同齡人中,我的經歷是獨壹無二的。我在哈佛,清華讀書,在美國中學任教,回國工作,管理國內最大的留學服務公司,在80多個國家近200所大學做深入的調查研究。這種眼光和信息讓我有了充分徹底的對比。
美國不能壹瞥。如果妳深入美國,妳可以找到美國的精神,思考為什麽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領先世界。以教育為例,我走訪了200多所優質大學和中學,深切感受到美國教育離商科相對較遠,動手教育的傳統保留。比如哈佛大學,不管妳多麽有錢有勢,就是不擴招,也就是堅持了近400年的錄取傳統。這樣的學校保證了教育質量和學校的品牌;比如我去過的很多中學都不著急。幾百年來,它們仿佛是手工作坊,生產出來的每壹個學生都能獲得高質量的體驗。我和很多美國老師和校長都有過深入的交談。他們對教育充滿熱情,甚至能說出所有同學的名字(當然,與中國中學相比,美國的私立中學規模更小,壹個年級有100多名學生,能保證學生得到最充分的關註);美國的教育保證了孩子質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成長和培養。因為這種精神,喬布斯創造了蘋果,好萊塢創造了夢想,谷歌和facebook打破了世界的距離。
素質教育是手工的傳統,就像愛馬仕壹旦在流水線上批量生產,依然有價值。
美國高中教室
反觀中國,我們在教育的本質上匆匆遠離了很多珍貴的東西。我們的基礎教育課堂還是那麽擁擠,大學無原則的擴招,很多教育工作者向權貴低頭甚至奉承,失去了教育的獨立精神。整個社會缺乏* * *的信仰和價值觀,充斥著虛假的口號和謊言。在資本的驅動下,教育企業正逐漸遠離教育精神,追求利益成為主導價值觀。在教育屬性和商業屬性的平衡中,商業屬性輕而易舉地占了上風。
2008年回國,很多人找我咨詢留學建議。當時是“讀書”。五年後,2013年,空氣汙染越來越嚴重,房價漲得離譜,公共教育似乎停滯不前,更多人向我咨詢留學建議。這時候“學習”就變成了“生存”。壹方面,看到中國的優秀人才走向海外,我祝福他們。為什麽越來越多的父母像逃難壹樣把孩子送到國外,甚至不惜與家人分離?
如果形成人才匱乏的趨勢,我們的國家競爭力會越來越弱。
生在這片土地上,深愛著這片土地,可為什麽,愛卻變得無奈而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