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麽?家是愛的港灣,有愛,有抱怨,有爭執,有責任,有擔當...這是壹個充滿煙火和活力的地方。但是家怎麽擺呢?那就是房子,是兩個相愛的人之間的隔閡,也是分手的導火索。即使兩個人都死了,愛情也會因為父母的壓力而被劃傷。畢竟房子不僅僅是房子,還承載著壹家人壹輩子的幸福。
是安居樂業保護自己的土地,還是租房四處流浪放壹顆不想流浪的心?當愛情童話觸及現實,很多人的選擇都是物質的。不是愛情不純潔,而是生活教會了我們成長。壹個連房子都給不了的男人,還能給女人什麽?愛情中的甜言蜜語都是謊言。
但現實是怎樣的呢?大多數年輕人買不起適合自己的房子。每棟房子背後都有太多的故事,每棟房子都是壹部成長史。房子不是壹個人的事,甚至不是壹家以上的事,可能涉及壹家,也可能動用兩家兩家的力量。給兩個家庭的力量來保護壹段不成熟的婚姻。父母的物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幾十年生活教會的。房子已經成為判斷壹個人成敗的象征。壹個人相處的怎麽樣,取決於房產情況。
老家的老房子是1986建的青磚房。這裏曾經是村裏較早的磚房之壹,承載著我父親的榮耀。自從和哥哥們分開後,我父親自己蓋了兩次房子。第壹次是土墻瓦房,第二次是這個青磚房。土墻瓦房和青磚房布局壹樣,三間正房,兩間東廂房。只有壹個位於村村口,另壹個位於村口。我所有的童年記憶都留在了這裏。
現在30多年過去了,老房子成了危房,周圍的房子都成了二層小樓,壹種莫名的失敗感油然而生。房子是壹代又壹代人奮鬥的結果。鄰居們每年都出去工作,為他們的新房子做貢獻。房子每年的變化可以看出來,每年的收益也可以從房子的進度看出來。但是我的老房子在衰敗,我也有想修的想法,被父親拒絕了。理由壹:現在是扶貧對象,房子有維修計劃,屋頂修過壹次,政府列了駐村幹部定期檢查。理由二:已經在城裏紮了根,房子建好沒多少年,壹年也回不去幾次。
壹種莫名的悲傷湧上心頭,慚愧自己出來這麽多年連房子都修不起。失敗似乎會傳染。父親的失敗在大街小巷蔓延,兒子的失敗似乎註定。失敗者的形象,不敢經常回村,說話都很尷尬。只是父母不習慣城市生活,壹年要回家幾次。很多時候,房子是壹個人的自信。如果有房子可以拿,可以擡起頭,肆無忌憚的說話。每次回去都被人故意問什麽時候修房子,無言以對。
我不是壹個成功的人,也沒有那麽慘。我在省城奮鬥了這麽多年,雖歷經波折,卻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壹套壹居室,壹套兩居室,壹套三居室,都在二環附近。雖然還款壓力有點大,但還能承受。畢竟沒有房子怎麽談家?兒子、女兒和他們自己的退休房都計劃好了。我不在乎村裏的流言蜚語,哪怕是飯後的玩笑,我也不在乎。我不想讓我的孩子認為爸爸是個失敗者。我不想傳播我的失敗。
房子在傳統文化中是家的代名詞。沒有房子哪裏是家?這也是很多家庭急於買房的原因。沒有好的房產,怎麽給孩子提供壹個完美的家,壹個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