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撿垃圾不如讀書」?求解答
作者:熊丙奇當大壹新生正忙著為大學生活做準備時,家住四川成都槐樹店路的玲玲(化名)正和父親就上大學進行著壹輪又壹輪的談判。雖然拿到了成都某大學的本科錄取通知書,但玲玲的父親固執地認為“讀書無用”。他寧願給錢幫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願“把幾萬塊學費扔到水裏”。玲玲父親說“撿垃圾不如讀書”,在網上引起了大量網友的唱衰,這也反映了社會對大學教育的不滿。在我看來,父親可以對上大學做出這樣的判斷,但不能剝奪孩子上大學的權利;從孩子成年的角度來說,他也可以拒絕給孩子提供學費支持,但從長遠來看,上大學應該算是壹個“投資賬戶”,但更應該算是壹個教育賬戶。我們承認父親的財務賬目可能是正確的。他說四年大學學費和生活費肯定要8萬。如果高中壹畢業就開始工作,四年至少能賺8萬,這樣壹次就是1.6萬。這1.6萬可以用來投資買房當首付,也可以直接開店賺錢。但是妳拿著它上大學,畢業後不壹定能找到工作,或者找工作壹個月要花兩三千,再花四五年才能賺回這16萬。但大學也有發展個性、完善自我的非功利價值。難道人生只有對金錢的追求嗎?在我們的社會裏,功利主義教育盛行,這是壹個不可回避的事實。對於很多人來說,讀書只有功利性的價值,而功利性的讀書價值壹旦下降,讀書就變得毫無用處,這關系到我們國家整體的教育模式和目標。基礎教育中只強調知識教育,把升學作為唯壹的Q標準,卻沒有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混個文憑是很多人的追求。以前文憑還值錢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上大學有價值,但是當文憑不值錢的時候——當妳光憑文憑找不到好工作的時候,妳就覺得上大學沒意義了。另外,這幾年大學同質化嚴重,甚至有些學校和專業教育被嚴重掏空,給不了學生多少真正的教育。這種情緒進壹步加劇。換句話說,是中國目前的教育模式造就了功利主義的教育理念。對於這壹事件,我國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反思。雖然上大學不是成功的唯壹選擇,但在健康的教育環境下,這其實是社會的進步,意味著學生有多重教育選擇,多重成功選擇。而在中國,不選擇上大學其實充滿了無奈,這就需要大學提高辦學質量,提高教育回報率。如果大學辦學質量低,教育回報率低,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生選擇放棄高等教育,就會出現放棄高中教育和初中教育的連鎖反應。其實我們國家每年有200萬左右的學生以各種形式放棄高考,只是因為學生自己決定放棄,或者家庭和學生協商放棄,並沒有像這次父親要求孩子放棄那樣的新聞效應。另外,我們的社會應該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空間。據報道,這名學生其實是想通過助學貸款完成學業,而不是依靠父親的經濟資助。這其實是個好主意,也有助於她自力更生——父親的不贊成正好可以給她獨立的鍛煉——但仔細研究相關政策後,她發現自己根本不具備貧困資格,不能申請貸款。這不應該。在國外,很多國家的助學貸款基本覆蓋所有學生,所有想申請貸款上學的學生都可以申請,可以讓學生自立,完全靠自己上大學,不需要家庭支持。以美國為例,壹個本科生最高可貸46000美元,壹個研究生最高可貸654.38+038500美元。有助學貸款的學生享受的福利較低,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可以獲得政府的貼息,大學期間不用支付貸款利息。中國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允許所有學生申請助學貸款,而貧困學生申請助學貸款是免利息的。如果中國能夠實行這樣的制度,說明中國的教育部門和大學確實重視學生自立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非常關註受教育者的權益。當學生能夠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學學業時,這類大學的競爭力必然更強——無法將教育價值還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為什麽選擇借錢讀書?所以,如果能借此事件推動中國助學制度的改革,那麽也算是中國高校為應對讀書價值下降而做出的積極舉措。(熊丙奇)原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