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資源的網絡稱為“雲”。“雲”裏的資源可以被用戶無限擴展,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這壹特性通常被稱為使用水電等IT基礎設施。
2.廣義雲計算
這個服務可以是IT、軟件和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服務。
總的來說,雲計算可以看作是網格計算的商業演進版本。早在2002年,中國劉鵬就提出了計算池的概念,以解決傳統網格計算思想的實際問題:“用高速網絡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高性能計算機連接起來,用專門設計的中間件軟件將它們有機地綁定在壹起,用Web接口接受世界各國科學家提出的計算請求,分配到適當的節點上運行。計算池可以大大提高服務質量和資源利用率,同時避免跨節點劃分應用帶來的低效和復雜,能夠滿足當前條件下的實際需求。”如果把本文中的“高性能計算機”換成“服務器集群”,把“科學工作者”換成“業務用戶”,就會非常接近現在的雲計算。
雲計算具有以下特點:
(1)超大規模。“雲雲計算管理系統[5]”具有相當的規模,谷歌雲計算擁有超過1萬臺服務器,亞馬遜、IBM、微軟、雅虎等“雲”都擁有數十萬臺服務器。企業私有雲壹般有上百臺服務器。“雲”可以給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2)虛擬化。雲計算支持用戶在任何地點、使用各種終端獲取應用服務。所請求的資源來自“雲”,而不是固定的有形實體。應用程序運行在“雲”的某個地方,但實際上,用戶不需要知道或擔心應用程序運行的具體位置。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壹臺筆記本或壹部手機,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服務實現我們需要的壹切,甚至是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
(3)可靠性高。“雲”采用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互換等措施,保證服務的高可靠性。用雲計算比用本地電腦更靠譜。
(4)普遍性。雲計算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應用。在“雲”的支持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壹個“雲”可以同時支持不同的應用。
(5)高可擴展性。“雲”的規模可以動態擴展,以滿足應用程序和用戶增長的需求。
(6)按需服務。“雲”是壹個巨大的資源池,妳可以按需購買;雲可以像自來水、電、氣壹樣充電。
(7)極其便宜。由於“雲”的特殊容錯措施可以使用極其廉價的節點組成壹個雲,“雲”的自動集中管理使得大量企業不必承擔日益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雲”的通用性相對於傳統系統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因此用戶可以充分享受“雲”的低成本優勢,往往只需要幾百元、幾天就可以完成過去需要幾萬元、幾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
雲計算可以徹底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但同時也要關註環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而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
(8)潛在危險:雲計算服務除了計算服務,還必須提供存儲服務。然而,雲計算服務目前被私人機構(企業)壟斷,他們只能提供商業信用。對於政府機構和商業機構(尤其是像銀行這樣掌握敏感數據的商業機構)來說,選擇雲計算服務要謹慎。壹旦商業用戶大規模使用私人機構提供的雲計算服務,無論他們的技術優勢有多強,這些私人機構必然會以“數據(信息)”的重要性搶占整個社會。對於信息社會來說,“信息”至關重要。另壹方面,雲計算中的數據對於數據所有者以外的用戶來說是保密的,但對於提供雲計算的商業機構來說真的不是秘密。這就好比普通人無法監聽別人的電話,但在電信公司內部,卻可以隨時監聽任何電話。所有這些潛在的危險是商業組織和政府機構在選擇雲計算服務,尤其是國外組織提供的雲計算服務時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前提。我覺得前景很好。比如未來電腦只要能上網什麽都可以做,處理器壹般能像在線殺毒壹樣處理壹切,但是存在安全問題。現在微軟、谷歌、IBM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