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
1,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命令範蠡在今南京中華門外建城,史稱“越城”。
2.金陵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尚想利用長江天然護城河作為屏障圖謀天下,於是在陡峭的河邊“石頭”上築城,設立金陵城。唐代《建康誌》記載“金陵城因山而立”。
3.莫靈。秦始皇統壹六國後,設立秣陵郡。秣陵縣歷來是江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三國時,孫權才把中心移到金陵。所以有“先有秣陵,後有金陵”的說法。
秦漢,魏晉
1,石頭鎮。公元212年,吳國孫權遷都秣陵,在石頭山金陵城原址建城,改名石頭城。石頭城扼守長江,是兵家必爭之地。廣義上,石頭城是今天南京的別稱。狹義上是指南京老城區西部的石山石鎮。
2.建業。212年,孫權將秣陵改名為建業,意為“立帝大業”。
3.建業。西晉時,司馬燕將建業改回秣陵。到282年,以秦淮河為界,南有秣陵,北有建鄴,意為鄴城,司馬發跡之地,意為念念不忘故土。
4.健康。公元313年,東晉時期,由於晉國皇帝名為司馬曄,為避皇帝忌諱,改名建康。
隋唐時,今白下區屬江州江寧縣,後江州改為丹陽縣。唐朝以後,州縣的名稱變更更加頻繁。
宋元明清
1五代十國時期,吳王楊龍扮演建勝周城,後以秦淮河為界,分上元、江寧。宋代南京先後稱為嵊州、江寧府、建康。
2.元代建康府升級為建康路,1329年,康路改建為慶忌路(史料記載的名稱應該不是路,現代意義上的路是因國民政府路拓寬而得名)。慶忌路是當時的治所。
3.1356年,朱元璋攻陷慶忌,改慶忌路為應天府。
4.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稱天京。次年,天王府建成。
民國時期
1,民國元年(1912)65438+10月1,民國以南京為都城,先稱南京府,廢上元、江寧郡。民國二年,南京被廢,南京被稱為江寧縣。
2.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稱南京為首都。6月,南京設立特別市,改名南京,由國民政府直接領導。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的名稱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