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看這部電影《大寫的牛》,壹對中年夫婦正在犁地春耕。如果在妳面前,妳會看到那個男人滿頭大汗,脖子上的青筋繃得老高。這種人拉犁的場面現在很難看到了,我趕緊拍了下來。老人以前見過或用過這種農具,現在看到會覺得親切。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機械化成了主流,連農村長大的年輕人都很難見到。”
他又拿出壹張,說:“再看壹遍這部電影《放學回家》。這個小女孩是個青少年。放學後,她必須扛壹捆柴火回家。我把它拍了下來,現在我想哭。我們富了,但山裏的人還是很窮!”
老陽的名字叫楊宇樂。今年57歲,在新鄉市鳳泉區政府工作。從長相來看,老陽臉大,留著小胡須,濃眉大眼,身高1米78,腰大腰圓,顯得有些威武。聽了電影背後的故事,我才知道他的內心充滿了對農村的感情和熱愛,不由得對他肅然起敬。老陽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的特殊工作把他和農村緊密地聯系在壹起。他非常熱愛農村生活,對農村農民有著濃厚的感情。他很懷舊。當他看到過去時,他會想起童年的生活。他總喜歡拿城市和農村比,拿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的30年比。他說:“我越看那些舊家具、舊農具、舊房子、舊院子,就越想去看看。如果現在不拍他們,社會發展這麽快,壹兩年後就會從視線中消失,再也拍不到了!”
老陽四年前退居二線。他愛上了民間攝影。他認為壹個人在位的時候可以做工作,不在位的時候仍然可以負責任的做很多工作。人老了就老了。想要身體健康,安享晚年,就不能閑著。楊遇樂給自己規定,不僅要多做活動,還要勤於思考,為社會做點貢獻。他決心放下腳步,走在大自然中,走在鄉間,探訪當地的民俗風情,把自己過去經歷過的,將要失去的,用照片的形式表現出來,變成永恒的記憶。
於是他拿起相機,遇到了幾個老朋友,經常在方圓100公裏的土地上按下快門,捕捉難得的鏡頭。在過去的三年裏,老陽拍了4萬多張照片,還存了幾盒CD。且不說外出的費用,光攝影器材他就投入了兩三萬。他到壹個地方,並不是像遊客壹樣去大景點遊山玩水,而是有目的地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記錄過去,通過照片反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變化。
現為中國攝影記者,河南省老年攝影家協會會員,新鄉市老年攝影家協會會員。楊遇樂不太註重在報刊上發表作品。他主要是為了出版民間攝影作品集而搜集素材,積累信息。他以“耕”為網名在車潭影協網站上發表作品,以“快樂”為網名在新鄉平原美麗人生論壇上發表作品,互相學習。他走到哪裏,哪怕是拍風光片,也會帶上幾個老人,體現主人公與自然抗爭的精神。
他參加了老年人攝影比賽,是省裏的決賽選手,並在市裏獲得了許多獎項。老陽話不多,但他經常談論山裏的事情。山區有些地方還很窮。驢拉石磨,燒鍋做飯,編稻草蓋。生活很艱難。學校離家遠,孩子每個月住90塊。政府承擔40元,有些家庭出不起50元。電影《村長的財產》由兩間冒煙的房子和《村長的手》組成,粗糙得像枯枝,布滿皺紋和老繭。我能想到普通村民。老陽看到這壹幕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流下眼淚,動情地拍下照片,然後發布到網上,呼籲社會伸出援手。
他下壹步的工作就是收集壹些過去的生產生活資料,不是為了收藏,而是通過這些實物來觸動人心,讓人們親眼見證過去的生活,在享受現代幸福的同時明白壹個道理,知足、珍惜、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