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蜀山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蜀山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生長的初始階段

2003年至2004年,我們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保證項目引進,以項目引進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方針。在建設進度上,蜀山經濟開發區堅持“規劃先行,量力而行”的原則,采取“開發壹片,達到壹個效果,受益壹片”的做法,使開發區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得到優化配置。當時開發區辦公條件簡陋。創業者在三間租來的房子裏工作,五張桌子七條板凳是他們的全部家當,方便面是家常便飯,田地是辦公樓,膠鞋草帽是必備設備。汗水從築路中湧出,丈量著發展藍圖。通過努力,完成起步區26個村民小組、4055人的征地拆遷任務,拆遷面積64.5萬平方米。拆遷、青苗、征地補償費用654.38+0.9億元。65,438+0,700人從農業轉向非洲。“七通壹平”道路約5公裏,初步創造了招商引資條件,接受了第壹批招商項目。隨著實力的積累,建設加工制造中心孵化中小企業、培育稅源、滾動發展的規模不斷擴大。

發展階段

2005年到2006年,發展靠創新,成功離不開規範。2005年至2006年,開發區壹班人總結經驗教訓,摸著石頭過河,為新的征程做出新的規劃,探索創新規範的發展路徑。成立工程招投標小組,加強領導,規範工程建設和土方運輸的招投標行為;審核BT道路工程造價,節約3200多萬元;在團隊建設上,采取民主評議、績效掛鉤等方式,精簡優化團隊;加大道路建設力度,完善後續配套工程。先後完善了海棠路、稻香路等道路配套設施,開工建設了湖光路、蓮花路、甘泉路,現已全部通車。截至2006年,蜀山經濟開發區已完成起步區“四縱九橫”建設3.47平方公裏,道路框架及配套設施建設25公裏,各類基礎設施項目累計投資654.38+0.5億元。2006年8月,占地350畝、總建築面積24.2萬平方米的重建基地竣工並成功搬遷,265,438+000戶居民得到妥善安置。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也有所發展。

有性階段

2007年以來,蜀山經濟開發區邁出了跨越式發展的堅實步伐,從單打獨鬥建區發展到整合周邊力量“興市”的新階段。其標誌性事件:2007年3月,在蜀山區與合肥高新區合作對接會上,再次明確提出了加快開發區二期“西擴”合作的重大戰略決策,標誌著蜀山經濟開發區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裏程碑。圍繞這壹決定,區委區政府在開發區建設“特區式開發區”戰略定位的基礎上,進壹步創新發展定位和方向,明確提出“經濟增長極”和“打造省會都市圈發展重點,打造安徽省壹流開發區”的戰略定位,從而在周邊開發區中率先完成發展戰略調整。應該說,蜀山經濟開發區戰略定位的調整,並不是對以往工作的否定,而是在全面繼承企業家精神基礎上的升華。思想更加解放,體制機制更加創新,這些內外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經濟社會開發區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未來發展階段

開發區的功能定位應該是“發展”,而不僅僅是“開放”而不是“開發”。因此,如何處理好“發展”的關系,為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是開發區成功的必由之路。戰略定位是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開發區成立之初,第二產業發展迅速,但第三產業相對不發達,存在“人氣不足”的現象,人流、物流、信息流與外界不暢。經驗證明,沒有商業、貿易、金融、文化的相應發展,經濟難以繁榮,最終會制約第二產業的發展。因此,開發區要生存和發展,必然要走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道路。基於此,二次創業以來,開發區提出建設現代化新城的發展定位,加快城市規劃建設步伐,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發展以旅遊、物流、金融、信息、商業、交通、房地產、咨詢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產業。通過培育和完善生態環境、流通環境、金融環境和市場環境,不斷提升第三產業的設施水平和服務效率,打造安徽現代化省會城市框架的“重要壹極”。加快實現安徽汽車文化強區、合肥國際經貿中心等發展規劃,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圍繞開發區,打造四大主導產業板塊,引進“龍頭”項目,逐步完善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