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6月1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宣戰。在這場戰役中,希特勒信心滿滿,誌在必得。為此,集結了包括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等仆從國在內的三百萬軍隊,動用了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和47000門大炮,兵分南北三個集團軍群,對蘇聯發動了閃電式進攻,蘇德戰爭由此全面爆發。
對於有備而來的德軍,蘇聯搶著打。由於武器裝備陳舊、指揮員素質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德軍入侵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斯摩棱斯克戰役和基輔戰役接連失敗,使蘇聯損失了大片土地。
就在德軍即將在蘇聯拿下整個歐洲的時候,希特勒突然下達命令,暫停對南北線重要城市的進攻,並分兵壹半攻占擁有60萬人口的蘇聯北部工業重鎮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壹直是壹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攻占斯大林格勒不僅具有軍事戰略意義,還具有潛在的政治意義。於是他鋌而走險,壹意孤行。因為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人民的紅心。在希特勒心中,為了徹底擊潰蘇聯人民的抵抗意識,必須不惜壹切代價奪取斯大林格勒。只有這樣,戰無不勝的日耳曼民族才能打破戰爭的僵局,取得全面勝利。
負責攻占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總司令是長期從事參謀工作的保盧斯將軍。古德裏安曾經告訴希特勒他的缺點。他不夠果斷,不夠強硬,讓人無法忍受,但此時的希特勒早就忘記了這壹點。
事實證明,關鍵時刻的決勝力,將決定全軍的生死。保盧斯缺乏的是在復雜的形勢下頂住壓力,做出決定的毅力。保盧斯此前從未有過指揮軍團的經驗,因此突然被希特勒從辦公室扔進了殘酷的戰場。他的對手是崔可夫,壹位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蘇聯著名將軍。像史達林壹樣,崔可夫也有鋼鐵般的性格,他的貧窮背景也讓他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更難能可貴的是果斷出手的勇氣。然而,當時德軍的攻勢異常猛烈。轟炸第壹天,德國空軍就出動了600架飛機,炸死了蘇聯4萬多平民,把斯大林格勒變成了壹片火海。但是崔可夫沒有氣餒,蘇聯也沒有選擇放棄戰鬥。這時,希特勒命令保盧斯占領斯大林格勒的每壹條街道和每壹個角落。巷戰,對於裝甲部隊來說,很難發揮其優勢。但是保盧斯作為壹名士兵,只能選擇服從希特勒的命令。
兩軍相持五周後,德軍占領了半個斯大林格勒,到10月底,斯大林格勒90%已被德軍攻占。但即使如此,堅守在10%地區的崔可夫將軍仍然頑強地抵抗著德軍的進攻。通過伏爾加河,蘇軍得到遠東後續部隊的補充,200萬兵力秘密集結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隨著斯大林壹聲令下,斯大林格勒反攻全面打響。此時保盧斯已完全陷入蘇軍的三面包圍圈,要求希特勒突圍。得到的答復是堅持到只剩下壹個士兵。為了讓保盧斯振作起來,希特勒最後授予他陸軍元帥的稱號。保盧斯仰天嘆息,元首真是瘋了。不久,躲在堡壘裏的保盧斯成了蘇聯孤立無援的俘虜。
經過這壹戰,德軍陣亡約60萬,還不算傷員,大量軍官被俘,軍事裝備所剩無幾。從此德國軍隊難以保障,希特勒不得不全國動員。盡管蘇軍傷亡慘重,但蘇軍很快恢復了實力,加上援軍的不斷補充,蘇軍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德軍。1943年4月,與中央集團軍群對峙的蘇軍人數達到654.38+0.43萬,高於德軍。在南方戰線,蘇軍兵力已達654.38+0.9萬余人,遠超德軍。因此,斯塔拉格之戰無疑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從此,德國的敗局已定。
如果希特勒允許保盧斯突圍,樂觀來看,德國可能會卷土重來,因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投入了陸軍最精銳的部隊和坦克等最先進的軍械裝備。如果能保存下來,哪怕是壹半,也足夠支持希特勒抵抗蘇軍反攻至少半年。但是歷史是不存在的。在斯大林的堅強領導下,英勇的蘇聯人民不會向任何外敵屈服。此外,正如壹名德國低級軍官在日記中所寫的那樣,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已經讓德國人筋疲力盡。我們的士兵會戰鬥到死,蘇聯的領土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