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小余因為工作壓力大,前三個月很壓抑,感情也不順利。他不想上班,對什麽都不感興趣。他失眠而且健忘。他整天提心吊膽,去醫院治療。醫生診斷為中度抑郁,輕度焦慮,前來咨詢。
@蘇鑫生活設計:比自動思維更進壹步的,是知道自己的中間信念,中間信念包括自己的規則、態度和假設。雖然它沒有自動思維,容易糾正,但它仍然比核心信念更具可塑性。
如何找到中間信念?
首先,來訪者可能會清楚地將壹個信念表達為自動思維,尤其是在他們情緒低落的時候。
比如小雨說,我必須做好每壹件事,滿足別人的期望,這可能就是中間信仰。
第二,通過提供假設的前兩部分,妳也許能做出壹個完整的假設。
所以我們可以繼續問小宇:如果妳不盡壹切努力去滿足別人的期望,會怎麽樣?
小雨會說:那我失敗了。
第三,規則和態度可以通過直接推導來識別。
比如我們可以問小玉:那麽當妳在工作的時候,妳的規則是什麽?
第四,可以用箭頭向下的手法。
我們問來訪者:如果妳的自動思維是真的,那意味著什麽?
比如我們可以問小玉:如果妳沒有達到別人的期望是什麽意思?
第五,在來訪者跨情境的自動思維中尋找相同的主題。
遊客的許多情況可以用來幫助他們確定壹個常見的主題。
舉個例子,比如小宇接到壹個復雜的任務,他會覺得自己完成不了;在和別人的交往中,我總是擔心別人會對我有看法,大家似乎都覺得背後“無能”。
第六,可以要求來訪者完成壹份信念問卷,作為上述技術的補充。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通過以上方法幫助來訪者識別中間信念。
希望今天的心理小貼士能幫到妳。
小貼士:
今天的分享來自《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作者是認知療法創始人艾倫·貝克的女兒朱迪·s·貝克博士。
美國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認知行為療法創始人艾倫·貝克於今年10月去世,享年11。
作為艾倫·貝克的女兒,朱迪·s·貝克博士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心理學副教授,貝克認知行為療法研究所所長。她還寫了這本書,為認知行為療法的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心理工具包# 29號
蘇鑫,心理/職業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規劃師,美國積極育兒講師,箱庭治療師,人際關系咨詢師,英國思維導圖導師。
案例時長1000小時,10年+管理學,5年+心理學,結果導向,陪妳玩轉職場,在家感受快樂,設計生活做自己,簡單生活,享受快樂!
這個技巧來自朱迪·s·貝克的《認知療法的基礎和應用》(第二版),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