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遼盆地的形成和發展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和控制,其演化可分為五個階段:盆地發展初期、盆地發展繁榮階段、盆地面積收縮階段、盆地結構定型階段和現代松嫩平原定型階段。
盆地發展早期:受燕山期強烈構造運動的影響,侏羅紀以來出現不連續的小型地塹式斷陷盆地,沈積了厚度約2000 m的侏羅紀火山碎屑巖。
盆地發展的繁盛階段:早白堊世,在侏羅紀斷陷盆地的基礎上發展了大型斷陷盆地,盆地面積逐漸擴大,沈積了下白堊統登婁庫組。後來斷陷盆地迅速發展,形成了統壹的大型坳陷盆地,沈積了下白堊統泉頭組、青山口組、姚佳組和嫩江組,厚度約6000 m,其範圍約為20×104km2,是松遼盆地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盆地內湖泊較深,沈積範圍較廣。由於盆地四面環山,古松遼盆地當時是周圍水體的匯水區,是大量碎屑和可溶性鹽類物質沈積富集的地方,形成了厚度巨大的湖相沈積和三角洲沈積。
盆地面積縮小階段:早白堊世末,嫩江組和四方臺組之間的盆地發生了明顯的褶皺運動,導致白堊紀次級構造和局部構造原型的形成;晚白堊世初期,盆地邊緣上升,湖泊逐漸萎縮,盆地面積縮小,沈積四方臺組。此後,盆地東部和北部持續隆升,沈積中心西移,沈積了明水組。
盆地結構形成階段:中生代末,盆地又壹次明顯的褶皺運動,盆地內的次級構造和局部構造基本形成。受兩次褶皺運動,特別是最後壹次褶皺運動的影響,白堊紀地層褶皺和斷層發育,特別是在東部隆起區,在背斜軸部和斷裂帶形成了良好的儲水構造。
現代松嫩平原形成階段:早第三紀,松遼平原處於擡升剝蝕期,地形已達到準地臺化。始新世和漸新世盆地緩慢下降,盆地中部濱州鐵路以北的廣大地區沈積了義安組(E2-3y)的湖沼碎屑巖。中新世早期,在準夷平的松遼平原上,開始形成從古嫩江到西遼河的向心內部水系,沈積了以湖相為主混河流相的大安組。上新世早期,松遼盆地受中央坳陷和開魯斷陷控制,松遼向心水系進壹步發育。上新世晚期,松遼坳陷大幅度下沈,形成了松遼大湖的全盛時期,形成了古近紀以來最大、最寬、最深的湖盆,沈積了太康組(表2-4)。
表2-4松嫩平原古近紀和新近紀沈積環境演化表
第四紀以來,松遼平原周邊山脈隆升,盆地繼續以沈降為主,但有所差異,平原水系發生重大變化。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初,松花江下遊的河流穿過三星以東的分水嶺,奪取松花江中遊的河流,向東北流入黑龍江。在同期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下遼河也穿過鐵嶺丘陵,奪取了東遼河和西遼河。松遼水系由向心變為流出,松遼平原壹分為二,松嫩平原開始形成。中更新世,中央坳陷再次下沈,松嫩大湖重現。經過多次外力作用,松嫩大湖不斷被填平,到晚更新世初,已全部消失,松嫩平原水文網基本形成。全新世以來,松嫩平原總體隆升,形成了現代松嫩平原的地貌和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