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間的協議終於實現了
來自安的女兒劉,依依不舍地與父親劉告別。她告訴記者,父母都是寧波人,壹個是鎮海人,壹個是鄞州人。20世紀50年代,兩個年輕人去北方支援大西部,呆了大半輩子。
“和其他家庭不同,父母不怕談生死,甚至在40多年前就同意幾百年後海葬。”劉提到,2013年,86歲的老母親在彌留之際再次提出了這個想法。作為獨生女,她開始上網搜索相關信息,發現上海和寧波都有海葬服務。經過反復考慮,她決定回到家鄉。
那次海葬,她和父親把母親的骨灰撒到了舟山普陀山腳下的大海裏。“我父親很贊同這種做法,認為這樣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節約了有限的土地資源。他告訴我百年後不要偷偷給他買墓地,要和母親壹起海葬,回歸自然。”盡管劉不情願,還是點點頭,同意完成老人的最後壹個願望。
2016下半年,父親安詳離去。劉按照的意願,聯系了陵園,報名參加了第九次骨灰撒海活動。在啟動儀式上,陪同丈夫說的話正好代表了她的心情:“今天,親人終於可以入園了。人來自自然,也會走向自然,撒向大海,為這條歸途增添壹份碧海藍天的詩意。”
我哥哥為後人樹立了壹個好榜樣。
船駛出後,家屬有的坐著,有的站著,面對無邊無際的大海,他們沈默不語。來自鎮海的陸先生帶著全家來為他的弟弟送最後壹程。原來,死者生前從未結過婚,生前唯壹的願望就是重返大海。
“作為壹種綠色葬禮,海葬不僅公益環保,而且具有獨特的紀念意義。我哥的做法其實給後人樹立了壹個好榜樣。”在魯先生看來,雖素未謀面,但死後能與誌同道合的人同行,會感到非常欣慰。
同樣,還有已故的胡。雖然生前沒有具體討論過這個話題,但他的親人都知道,海葬壹直是他向往的方式,沒有燒紙,沒有鞭炮,只有鮮花相伴。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壹家人莊嚴地捧著骨灰盒,將骨灰緩緩撒入大海。
這次集體海葬的死亡人數再創新高。
2013寧波出臺《寧波市骨灰撒海服務實施辦法》,為海葬的推廣提供了制度保障。活動暫定每年清明節和冬季至日前後舉行壹次,不收取任何費用。截至目前,全市* * *有180名逝者選擇在碧海藍天之間安息,而此次集體海葬活動是2013年以來報名人數最多的壹次,有29名逝者參與。
但是,面對喪葬習俗,很多人還是有舊觀念——親人去世不立墓碑是不尊重人的。尤其是海葬,骨灰撒入大海後,家人找不到地方緬懷先人,只能在腦海中想象。
記者得到了壹個好消息。預計今年冬季至日前後,寧波將組織壹次海葬公祭,讓死者家屬有個寄托紀念的地方。此外,需要海葬服務的市民可提前電話報名,陵園海葬服務部將根據報名情況確定海葬時間,並通知報名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