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對於心理咨詢師來說更是如此。記得剛接觸心理學的時候,我也喜歡對別人進行野蠻的分析,應用自己知之甚少的理論去探究別人的問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李老師在課程中反復強調,作為壹名心理咨詢師,妳要有自知之明。是互相幫助還是展示自己?只有對自己的想法有了起碼的認知,才能看清妳的幫助背後隱藏著什麽動機。在聖母院情結的背後,我們往往試圖從對方身上獲得自我價值感,這並非完全不可能,但需要看清楚,知道有多少傷害是以“我是為妳好”的名義進行的。
沒有覺察,我們會以為自己在幫助別人,卻不知道自己給對方造成了很多麻煩。
前幾天微信群裏壹個朋友發了壹個微信閱讀團隊的鏈接,另壹個朋友提醒他不要發這種軟廣告。他沒有被說服。他覺得這不僅是為了自己好,也是為了方便別人。大家組隊免費學習。這不是壹件好事。怎麽就成了打擾了?
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需求。對於有些人來說,與其花時間精力組建這樣的團隊,還不如買個成員,免得麻煩別人。為什麽要把別人的註意力浪費在能用錢解決的事情上?發鏈接的朋友認為我這樣做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人,何樂而不為呢?同樣壹件事,兩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思維方式出發,得出的結論和感受是大相徑庭的。
很多時候,我們以自我為中心,以為自己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在滿足自己。尤其是當對方根本不需要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欣賞只會惹人厭,而我們卻不自知,弄得好像占了便宜還要說實話壹樣。
心理幫助也是如此。當對方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也沒有求助的需求時,妳卻堅持告訴別人妳有問題,想解決。對方不會買,反而會認為妳有病。
所以,當好老師不僅是自以為是,更是壹種教育的缺失。因為當我們是好老師的時候,填充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壹個大我。
所以李老師會反復強調,要找到並滿足對方的需求,而不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認為對方也有同樣的需求。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微信群、朋友圈每天都有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對於足夠理性的人來說,如果想獲得疫情的最新信息,會通過可信的官方渠道直接獲取。喜歡轉發各種鏈接的人,表面上是關註疫情,實際上往往是焦慮,想通過轉發來釋放這種焦慮。即使轉發的內容真假不分,只要話題擊中了自己內心的軟肋,就會果斷轉發,造成李老師所說的精神汙染。
轉發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只是隨便轉發,可能會有危害,但這些不靠譜的泡沫信息不僅會消耗信任妳的人的註意力,還會給妳留下負面印象。
作為心理咨詢師,要有自知之明。在對方願意求助的情況下,發現對方的需求,並以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為對方提供適當的幫助,這既是壹種職業素養,也是壹種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