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高峰期。如何順利度過求職的心理迷茫期,面對首次就業的新挑戰?南方人才市場專家接受羊城晚報采訪。根據近年來對廣州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研究,他們總結出以下八種常見的求職心理“亞健康”。
“亞健康”之壹:依賴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句流行的話,確實在影響著很多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很多大學生在高考填報誌願的時候,父母或者中學老師才是主宰。臨近畢業時,壹些畢業生把就業的希望寄托在學校和老師身上,尤其是家庭。這種心理使得壹些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有明顯的逃避責任的傾向,總想依靠學校提供信息、老師給出建議、家長獲得工作,從而放松了自己的主觀努力。
第二部分“亞健康”:從眾心理
壹些大學生在求職現場尋找熱門工作,看到別人求職或者應聘某壹類企業,就不顧自身實際情況和社會客觀現實,紛紛湧向那些工作。比如大城市,大企業,公務員等。都是大學生求職最熱門的領域,大家都隨大流,“打破頭”。其實二三線城市,中小企業等。,現在都很渴求人才,他們可能會給大學生更多的機會和空間。
第三部分“亞健康”:自卑
自卑的原因有很多,生理的、環境的、家庭的或社會的,但主要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內向的學生比較多見。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暫時受挫或求職中屢遭挫折後,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尤其是當我們看到很多同學已經落實了工作單位,壹些沒有落實工作單位的畢業生的自卑心理會更加突出,從而產生無精打采、抑郁、失望等心理現象。
第四種“亞健康”:自負心理
與自卑相反的是,有些學生因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對就業和職業選擇過於理想化,對職業走向和期望過高,對用人單位吹毛求疵,脫離社會實際,而高估了自己的實力。這種高度的自我肯定,固執己見,野心勃勃,自我意識強的心理,往往可能會讓他們錯失好的就業機會。
“亞健康”第五部分:患得患失的心理。
今年整體就業形勢有所好轉,大學生選擇的機會增多,會讓壹部分條件好的同學“挑剔”。職業選擇往往是對機遇的把握。如果妳錯過了機會,妳就會錯過成功。很多畢業生陷入求職誤區,是壹種心理障礙。
“亞健康”之六:片面穩定心理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擇業時,從職業穩定的角度出發,傾向於選擇那些所謂的大單位。比如很多幹部、知識分子出身的大學生,往往選擇高校、科研單位,以為這些地方雖然收入不高,但是安全穩定。這無形中制約了畢業生自身的發展。
第七部分“亞健康”:功利至上的心理學
學生選擇工作時考慮收入因素是人之常情。但有些畢業生就業時過於註重眼前利益,不太註重未來發展,這也是壹種心理誤區。特別是在職業是否專業,是否適合自己的性格等方面。,很多人只把收入作為壹種選擇,甚至拋開多年的專業,只把學習作為“找個好工作”的跳板。抱著這種心態,可能真的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第八部分“亞健康”:消極的辭職心理
雖然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措施逐漸取得成效,但大學生整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想要找到壹份理想的工作依然不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抱著被動辭職的心態,認為“大學生太多”“大學生不值錢”,簡單理解“先就業後擇業”,為了找工作委屈壹下就滿足了,嚴重影響自己以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