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勞務輸出大省,在疫情影響下,貴州壹些打算外出打工的人選擇在當地打工創業。如何創造條件幫助他們順利工作?遵義市匯川區以基層黨建為導向,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積極搭建平臺。
實踐:幹部“下沈”和“春風派崗”提供優質服務。
3月17日,在匯川區東宮寺街道和平社區,區人社局黨支部結合主題黨日,正在開展“春風行動,送崗位到家”活動,將就業企業和崗位送到群眾家門口。工作人員壹邊組織群眾量體溫、掃健康碼,壹邊積極介紹企業和崗位情況,登記就業意向。
盆鎮叢壩村村民陳培生通過村黨總支的介紹找到了工作。“以前出去壹個月,工資才兩千多。現在能拿3000多塊錢,還能照顧家人。我覺得很好。”
“我們組織全區136聯防大隊、1572聯防中隊、14鎮(街道)10000多名黨員幹部挨家挨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並對勞務信息進行摸底調查,梳理匯總農民工信息需求臺賬,做到全方位、無死角、底數清、信息明。”匯川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梁濤說。
做法二:技能“帶起來”,線上線下都努力。
前幾天,受疫情影響,返鄉的農民工安懷建無法回到之前的工作崗位,十分焦慮。匯川區開展的“就業服務不停,線上服務不停”服務,通過線上線下培訓提升了職業技能,為安懷建這樣的返鄉農民工提供了壹場“及時雨”。
安懷建來自匯川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堂堡社區。和他壹樣是社區居民的大川,文化程度低,缺乏職業技能,以打工為生。針對這種情況,匯川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農騰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開展了為期壹周的技能培訓,滿足了區園林中心80名園林工人的需求,真正實現了培訓幫助穩定就業。
“我有能力,我不怕。”安懷建說。匯川區還為貧困人口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培訓期間,每人每天補貼40元。
實踐三:群眾“留下來”創新,啟動新引擎。
走進3354號——中國農民工政策發源地——匯川區團澤鎮大坎村,該村黨總支書記、全國道德模範張明富正與群眾共商產業發展。
“今年公司投入654.38+0.5萬元,超標吸納60余人就業,幫助返鄉農民工解決了就業問題。我們希望大家先工作,滿足壹定條件後支持大家創新創業。”張明富的話贏得了掌聲。20年前,他用農民工挖到第壹桶金,毅然回鄉創業。如今,占地232畝的“遵義夢潤農民工創業園”如雨後春筍,年產值6000多萬元,帶動300多名農民工直接就業。
“我們夫妻在浙江工作10多年了。由於疫情原因,外出不便。現在環境好了,政策也多了,我們決定留下來搞肉牛養殖。”宋林太定村貧困戶袁華奇夫婦說。得知他們缺少啟動資金,丁村黨總支副書記穆積極幫助他們申請了654.38+0.5萬元的無息貸款,解決了最大的問題。
003010(2020年3月30日版本16)
相關問題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