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的顧客導向和服務改善的特點在1991梅傑政府的“公民憲章”白皮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在1979以來的英國公共公司和事業單位私有化浪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也反映了。這些措施使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公共部門接受市場檢驗;公共部門之間、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存在著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競爭,特別是通過公開招標,贏得競爭並提供優質服務的單位才能生存和發展。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官僚制運作下的西方政府無力應對自身機構膨脹和財政支出增加的困境,其薄弱的公共產品供給能力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產品需求。因此,英國撒切爾內閣和美國裏根政府率先對公共部門進行改革,實行了不同於政府有限論和市場拯救“政府失靈”的公共管理模式。
新公共管理的先驅是英國的撒切爾內閣和美國的裏根政府。65438年至0979年,撒切爾內閣發起了這場運動,其直接目的是減少預算赤字,提高政府效率。運動分為四個階段:(1)引入私營部門管理技術。撒切爾內閣提出了著名的3E標準,即經濟、效率和效果,作為衡量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最終標準。(2)公共服務私有化,大大縮小了政府活動的規模和範圍。(3)公共服務的代理階段。決策部門只負責政策制定,不再負責政策執行。(4)公私合作階段。美國裏根政府主張市場至上、個人自由和政府最小化。其基本思想是,政府應該像壹個大公司壹樣進行組織和管理,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都應該按照同樣的經濟參數和管理原則進行評估。
盡管各國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規模和深度仍有差異,但作為壹種世界性的改革趨勢,其主要做法是壹致的。(1)調整政府職能。主要措施是:減少對企業和社會的直接幹預;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公共服務社會化;對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從而減輕政府負擔,縮小政府規模。(2)創新管理方式。主要方法包括:充分借鑒企業管理方法,如工程招投標、質量管理、使用費、合同外包、人力資源開發等。,實現政府管理創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電子政務,再造政府管理流程;開展政府績效評估,如英國實行政府公共服務承諾制、美國實行聯邦政府績效管理等,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效。(3)實施分權改革。即圍繞決策權和執行權的分離,壹些國家將政府部門劃分為具有特定服務職能的決策部門和執行機構,通過簽訂責任書的方式明確執行機構的責任範圍、工作目標和考核標準。英國、澳大利亞、瑞典等都采取了相關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