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尊重他人,那麽我們的父母作為他們的第壹任老師,應該以同樣的尊重對待我們的孩子。童年是孩子了解世界,學會如何與人相處的階段。在教育孩子如何建立健康的社會關系,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家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會尊重他人,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與他人合作,表達自己的感受,對他人有同理心。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朋友”,我們需要主動承擔起為孩子樹立榜樣的責任。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是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最有效的方法之壹。每當妳對他人有禮貌或幫助他人時,妳都在向妳的孩子展示尊重他人的方式。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助的機會,接受他們的幫助。經常表揚妳的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幫助他人的快樂。
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其實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也很難學會用其他方式去尊重。尊重就是首先關心別人的感受,願意積極對待。要關心別人的感受,首先要“感同身受”別人的感受。共情,類似於我們以前說的共情,重在能夠理解別人的立場和感受,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想法。
當壹個年幼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粗暴地教他,他還是會學會不尊重。也許只是因為我們的粗魯行為,我們才害怕。那麽如何才能教會這個總是粗暴打斷別人的小男孩學會尊重呢?法寶就是“換位思考”!只有當他們感同身受,學會與他人感同身受,才能真正學會什麽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