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漢代。東起西漢都城長安(今安),或東漢都城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再經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縣,出玉門關或陽關,經白龍堆至羅布泊樓蘭。漢代西域分為南路和北路,兩路分叉點在樓蘭。向北,經曲黎(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古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路起於鄯善(今若羌),經且末、京覺(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往西,越過叢陵(今帕米爾)到大灣(今費爾幹納)。從這裏,我們可以向西到大夏(今阿富汗)、粟特(今烏茲別克斯坦)、安息(今伊朗),遠到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鏵(又名李璇,在埃及亞歷山大)。另壹路自皮山西南,過道口(今巴基斯坦達利爾),經柯賓(今阿富汗喀布爾)、武夷山(今錫斯坦),向西南至條支(今波斯灣頭)。如果從賓往南到印度口(今巴基斯坦卡拉奇),還可以通過海路到達波斯和羅馬。這是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後形成的絲綢之路基本幹線。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就是指上述道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是壹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教形勢的演變,壹些新的道路不斷開辟,壹些道路發生了變化甚至被廢棄。例如,敦煌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壹個丫蛋地形,經常讓旅行者迷失方向。東漢初年蒙古高原上的北匈奴戰敗,被迫西遷。中原王朝牢牢占據義烏(今哈密)後,開辟了敦煌到義烏的“北方新路”。從義烏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至龜茲,與原絲綢之路北路交匯。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對立,北方東西也和諧。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朝、宋、齊、梁、陳與西域的交流,大都是沿長江到益州(今成都),再向北到龍河(今松潘),經過青海湖岸邊的吐谷渾都城,向西經過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綢之路主幹道匯合。或者向西穿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路匯合。這條路被稱為“吐谷渾道”或“河南路”,今天人們也稱之為“青海路”。又從中原或河西走廊以北到蒙古高原,再向西到天山北麓,跨過伊犁河到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這條路後來被稱為“北新路”,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非常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