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輿情信息處理有哪些技巧?

輿情信息處理有哪些技巧?

技巧壹:區分公文語言和媒體語言。

回應民意,政府部門要區分公文語言和媒體語言。公文匯報的主體往往是領導幹部,匯報的內容往往是各級各部門和人員為完成某項任務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媒體語言註重以事實和細節取勝,弱化領導地位和角色,更多反映公眾關切。因為政務輿情回應面向公眾,所以在語言應用上要考慮大眾傳播的要求。比如2017寧波“11?“26”爆炸事故後,政務官出具的事故報告243字,其中220字是各級領導寫的。通報還非常詳細地列出了各級領導的職務和姓名,但公眾更關心的事故原因和傷亡人數卻只有幾個數字。顯然,這種寫法不符合輿論語言的要求。在傳播方式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這種信息發布看似展現了領導幹部履職盡責的形象,實則透支了其影響力和公信力。

提示2:不要在公眾意見回應中使用普通話陳詞濫調。

輿情事件發生後,壹些部門往往因為通報的語氣、表述、言辭不當,造成二次輿情。表達對某壹事件的立場時,尤其是自然災害、生產安全、暴力襲擊等造成的人員傷亡。,避免官僚辭令。套路化的表述會讓輿情處理部門在處理輿情時顯得冷漠、刻板,比如“家屬情緒穩定”“群眾生活不受影響”等。比如今年河南元陽4名兒童被埋事件中,“家屬情緒穩定”的調查報告引發輿論批評。親人的去世是人生中壹件悲傷的事。怎樣才能和普通人的感情“情緒穩定”?這種固執的思維定勢和不接地氣的官話套話,讓官方發布成為輿論“炮轟”的對象。

技巧三:輿論回應遠非“語言吹捧”

在輿情應對中,“百忙之中”、“親自指導救援”、“發表重要講話”等奉承性語言往往成為造成二次輿情的重要因素。新華社《新聞信息報告》(2065438+2009年7月修訂版)第五條禁忌語、慎用詞指出,報道各級領導幹部的各種活動,要慎用“個人”二字。《人民日報》評論說,“個人”這個詞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感情色彩,但是用來修飾領導幹部的壹些言行就不那麽恰當了。有些領導幹部覺得自己大權在握,對下屬和群眾往往是“官僚主義”。如果他們做了壹件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就會覺得辛苦,“親自”就會成為壹種習慣性的修飾,以凸顯自己的“貢獻”。在輿論回應的語言表達上,要避免這種“語言吹捧”引起公眾不滿。

提示四:官方回應警惕“雷語”

由於缺乏輿論素養,壹些部門在輿情回應中說出了與公眾關切格格不入的“雷人之言”,引發了輿論批評。2018有老師向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民政府官方微信提問,卻收到“妳不說話,沒人把妳當啞巴”“我好像聽到壹群蚊子嗡嗡叫”等“觸目驚心”的回復。無獨有偶,2018,有網友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人民政府區長郵箱留言,詢問“為什麽五壹期間只安排公安局種樹”,官方回復“如果對此不滿,建議另謀高就”。作為政府部門,如此“牛氣”的回復,讓公眾“目瞪口呆”,很容易被視為“權力的傲慢”。雖然相關部門解釋稱官微回復是“系統自動回復”所致,並對回復不當表示歉意,但客觀上仍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並引發輿論對相關部門官僚作風的質疑。

技巧五:避免在輿論回應上過於絕對

相關部門在披露信息時,應避免使用過於絕對化的詞語,如“無可奉告”、“無中生有”等,容易引起公眾不滿甚至圍攻。正確的做法是表達* * *感情,謹慎用詞,不要急於下定論,為改正錯誤和解決問題留有回旋余地。在2017紅黃藍幼兒園輿情事件中,“老虎團”政委馮俊峰突破傳統話語框架,表達了“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軍隊的未來”的情懷。由於事件仍在調查過程中,馮俊峰在回應中強調“從目前的調查來看,部隊與此事件無關,但這壹調查也是初步的,下壹步調查還會繼續”,並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強調這是壹個“初步結果”,贏得了輿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