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 ~ 1366)元末大夏政權的創始人,廟號太祖,人稱秦文昭武皇帝。元末,隨州(今湖北隨縣)人,原名貞,因信明教,改姓明,家世務農。鄭錚十壹年(1351),農民戰爭爆發,明於震壹千多名士兵聚集在鄉間青山上紮營,自強不息。13年冬,參加徐守輝領導的紅巾軍,任元帥。十七年春,吳夏帶兵入蜀,攻取重慶,於是以重慶為據點,被封為龍舒右丞。次年,柯家頂(今四川樂山)逐漸占領川蜀全境。二十年夏,陳友諒殺了徐壽輝,自立為帝,但明於震拒絕接受。自稱隴蜀王,在重慶城南設徐壽會廟,四時祭祀。
尊他為應天雲起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二十壹年夏,元進士劉真任其幕僚。鄭智二十壹年(1361),川內元軍主力大敗,“川中諸郡相繼失陷,於震擁有川內諸地”,之後更進壹步,北探,東攻西攻。次年三月(據說是鄭錚二十三年),被劉真等人稱帝。大夏稱號,以恢復漢朝統治為號召,建立元朝,定都重慶。仿周制,設六卿,以戴壽為冢宰,以萬盛為司馬,以為普通,以項大亨、莫仁壽為司寇,以吳友仁、鄒興為司徒,以劉振為宗伯。翰林院,國子監。府設刺史,州設太守,郡為靈隱。設科舉,試進士。去佛道,奉彌勒佛。定稅,十取壹。
二十三年冬,派萬盛等人攻雲南,元朝梁王被博羅帖木兒打敗。不久,王曦梁聯合大理土關段公反攻,萬盛孤軍而歸。二十五年春,劉清改中書省樞密院,戴壽、萬盛為左右丞相,鉅子、張文兵為樞密院,鄒興、吳友仁為平章。同年秋,使者與朱元璋(即明成祖朱元璋)交好。二十六年夏,病逝,遺民臣下固守川蜀,不在中原奮進。趙武帝謚號,廟號是毛。子升即位,改凱西。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派使者投降,旌鳴拒絕。四年春,朱元璋派唐河、、傅有德等人領兵征蜀,夏軍大敗。六月,明兵抵渝,旌鳴出來,死於夏。次年,據明朝統計,四川有八萬四千余戶,其中大夏官占二萬三千余戶。
大夏的疆域包括重慶、四川東部和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和貴州北部。天童四年(1366),明於震二月病逝,九月葬於重慶江北寶蓋山陵。
明於震墓陳列館之所以現在稱重慶為“三都之地”,原因之壹是明於震曾以重慶為都城。
家庭的
妻子:彭侯
兒子:旌鳴;阿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