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建議老師使用特別緊張的語氣和表情,因為可能會讓被咬的孩子更加難過,讓被咬的孩子更加緊張和焦慮。也不建議在咬完孩子後立即給予更多的正面關註,因為有些孩子可能會通過咬來獲得關註。
3.在日常的幼兒園活動中與孩子壹起練習,如果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處理夥伴關系的沖突。
4.當孩子偶爾咬人時,在接下來的幾天裏盡可能安靜地關註它,因為咬人通常特別容易引起被咬孩子的強烈反應,從而加強咬人孩子的成就感和控制力,所以防止咬人孩子在多次咬人中形成這種聯想很重要。
5.如果咬人的孩子不是偶然咬人,而是經常咬人,就要做好記錄。記錄的信息包括:具體時間、地點、活動內容、情緒狀態、被咬對象等。,以便找到規律和原因。
6.積極與雙方家長溝通,不要責怪咬孩子的家長,要積極配合家長查找原因,有針對性的應對。比如孩子因為註意力不集中而咬人,老師會在孩子不咬人的時候給予不規則的關註;如果孩子因為太累而咬人,不要在他累的時候給他太多刺激。讓孩子參與壹些安靜的手工活動。
擴展數據:
嬰兒時期最常見的咬人原因——出牙,當孩子不能很好地處理各種激烈的情緒時,也可能出現咬人行為。有些孩子在特別生氣的時候,會本能地在伴侶沖突中使用牙齒;有的孩子因為太興奮而咬人;有些孩子情緒低落或心煩意亂;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而產生壓力和焦慮。
也有壹些孩子喜歡咬人的快感。無論是咬的時候嘴的感覺,還是孩子表現出來的暴力反應,孩子都會體驗到很強的控制感和成就感。這種行為和結果之間的聯系壹旦形成,往往更難糾正,需要咨詢專業的兒童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