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去基督教青年會參加團契崇拜。女兒讓我帶漢堡糖回來。出門下樓第壹件事就是買了放包裏。我帶著風哼著歌回到家,女兒看到我拿出漢堡糖好開心。
該睡覺了。看完最後壹部動畫片後,我讓女兒關掉電視。我在洗的時候,她耍了個小聰明,又看了壹集。我發現後,她還是不願意關電視。
"媽媽答應給妳買漢堡糖,妳做到了嗎?"我說。
“是的,”她低聲說。
“那妳是什麽心情?”
“很開心”
“這種行為叫守信,所以守信會很愉快。”
女兒面露喜色。
“如果媽媽答應給妳買,卻空手而歸,妳會有什麽感受?”我問。
“對不起,”她喃喃自語。
“是的,違背諾言總是令人沮喪的。妳答應了妳媽媽但沒有做到。我媽有點不高興,有點失望。”
我哄她關掉電視。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言行不壹。特別是大人喜歡捉弄孩子,說是為了孩子,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卻不知道自己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壹種欺騙感,孩子也會跟風,對他們失去信任。
前幾天,女兒的奶奶為了讓女兒多吃點,答應好好吃飯,還帶了壹只小狗來陪她玩。結果到了不做的時候。女兒多次提醒奶奶,奶奶不為所動。想到這,我就用這個來引導女兒“妳覺得奶奶的行為對嗎?”“不,我再也不相信奶奶了。”她生氣地回答。“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母親壹樣。說出來,媽媽會忘記,但提醒媽媽就會記住。所以重要的是妳想成為什麽樣的人。比如爺爺?女兒搖搖頭,疑惑的看著我,指著已經關了的電視。
很多時候,看似很小的壹個承諾,也會在孩子的心裏掀起漣漪,或期待或失望,潛移默化地影響她以後的行為。
孟子的母親壹直很有教養,為了孟子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壹天,小孟子正和夥伴們玩得開心。他看到鄰居殺豬,就好奇地問媽媽,媽媽說殺豬是為了給他肉吃。小孟子高興得說,有肉吃了!有肉吃!
孟母說完這話後很內疚,心想:我懷孕的時候,涼席沒放對,我就不坐;沒切好的肉我不吃,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個正直的人。如果我現在欺騙他,我不是在教育他不守信用嗎?
因此,壹向節儉的孟母毫不猶豫地去鄰居家給孟子買肉。
賴德說:誠信是生命的命脈,是壹切價值的基礎。如果妳想教人誠實,妳必須真誠。孟子的學識得益於他母親的教導。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變得值得信賴,沒有失信?信仰和心是相通的。諺語說:妳應該保護妳的心高於壹切,因為生命的果實來自妳的心。無論是“守”還是“失”,都是發自內心,內心決定行動,行動決定品質。
“生活不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花朵。”以借錢這件事為例。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我們身邊總有那麽幾個人不守信用。約定後三個月還就好了。如果再拖三年,更有甚者,就壹去不復返了。這種人的素質顯而易見。他會有真正的朋友嗎?應該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還是直接上黑名單?
看看聰明人會怎麽做。說三天。不管有多難,都要在約定的時間歸還給對方。再借也不難。增加了可信度,贏得了對方的好感,事情就會更容易接觸,朋友只會越來越多。“真誠感動人,人也要以真誠回應。”畢竟我們都喜歡和誠實守信的人壹起做事。
把別人的秘密公之於眾也是壹種失信行為。人家信任妳,把秘密告訴妳,妳卻不守口如瓶,帶來了尷尬的局面,失去了壹個朋友,也失去了信譽。信用就像壹面鏡子,只要有裂痕,就不可能恢復原貌。
還有壹種人,嘴巴甜,拿著劍。甜言蜜語很美,其實心裏都是不好的。這樣的人不容易堤防。如果他們不在乎,他們就會陷入預設的陷阱。正如泰戈爾所說:虛假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
無論妳周圍的環境和人是什麽,永遠保持正念,給自己的內心留壹片凈土,說話算數,對人坦誠。積極向上,成為身邊人的小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