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李父母找到老鄉小李,希望作為房產中介的小李能推薦壹些靠譜的二手房,但壹直沒有。之後,小李壹家決定買新房。就在他們總是搖不動心儀的樓盤的時候,小李突然出現,說她認識“有關系的人”,把東西拿了下來。
於是小李壹家把買房的希望都寄托在小李身上。但他們萬萬沒想到,這壹切從壹開始就是壹個徹頭徹尾的騙局。所謂的“有關系的人”根本不存在,小麗撒謊了。
說謊往往需要編造無數個謊言才能圓。小麗在違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她按照周邊樓盤的開盤定金價格收了50萬元定金,然後湊了65438+萬元補足“首付”,以公司名義開收據,再索要“車位”費等雜費,最後與小李家簽訂了偽造的購房合同。
雖然住房不存在,但小麗在“收錢”上表現出了極大的專業性。為了這不存在的套房,1103號樓100號房,小李家壹直支付了113萬元。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謊言,小麗的詐騙很快被發現。她還了60多萬,不能再還了。於是小麗被起訴詐騙。
庭審中,法官問剩下的錢去哪了。“吃飯穿衣買化妝品”是小麗的回答。
小麗的騙局太拙劣了,她不可能憑空變出房子來。小李的家人遲早會發現她的騙局。
而且老李家和小麗是老鄉,彼此很了解。受害者很容易上門,找到小麗的父母。雖然無論如何造假都是不對的,但是這樣的手法,這樣的對象,還是很難理解的。
小麗自己肯定也知道,於是吃喝玩樂,把騙來的錢揮霍了將近壹半。
小麗這種莫名其妙的行為並不少見。
南通的陸是個木匠。因為常年沈迷於KTV等高消費場所,負債累累,借了高利貸。債務層層累積,最終累積到20多萬元。
這個時候,再也沒有人願意借錢給他了。面對每個月需要償還的巨額利息,在朋友的建議下,陸某想到了壹個好主意,那就是通過貸款買車,然後賣掉實現貸款,以此來緩解糟糕的財務狀況。
於是陸某用虛假資料填寫借款申請表,向大眾汽車金融有限公司借款139000元,通過出售貸款購買的車輛,陸某套取現金180000元。
他本可以用這筆錢來還壹部分債務,但他揮霍了所有的錢,沒有償還任何貸款。他的愚蠢行為把他送進了監獄。
陸和小麗寧願坐牢也不花錢的心理,其實符合社會上很多人的消費觀。
2020年多家機構聯合統計顯示,90後群體負債率高達1.850%,也就是說90後平均負債1.8倍於其月薪,人均負債1.2萬元,正在趕超00後。年輕人越來越窮。
與經濟水平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度的消費欲望,很多人甚至願意借錢來支撐壹個光鮮亮麗的生活水平。
但這個事實表面上是看不見的,因為他們用借來的錢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小麗比他們更極端,靠詐騙維持消費。
欲望過度不是好事,超過自己的能力就會誤入歧途。人們應該吸取教訓,警惕消費主義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