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孔子《論語》:孔子說:“學而不時,何不言(yu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無知不滿足不是君子嗎?"
子曰:“學完之後經常溫習所學,豈不令人愉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別人不認識我,但我不生氣。那不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擴展數據:
解疑
“時不時的學習,不是嗎?”這句話的大意是“學以致用”!含蓄的意思是追求真理,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應用和完善,在實踐中體現學習的價值,這才是讓人快樂的。
其實這還有另外壹層意思。這個‘學’,其實就是古代繁體中文裏的壹個‘學’。“Xi”的意思是壹只拍打著翅膀的鳥。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妳要每天都有進步才能感到快樂。?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隱含的意思是傳播真理,這是人們普遍重視甚至認可的。這才是讓人開心的。
第三句,“不知道也不在乎,不是君子嗎?”言下之意,如果我們領悟或掌握的道理沒有被別人理解或認同,那是因為這些道理太難或太高深,太崇高,太少。這個時候,我們不值得生氣。
《論語》第壹段告誡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是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場合。論述了掌握真理、運用真理、傳播真理三個層次,用最原始的事例闡述了人實現自身價值的不同情感體驗。
不經意間也大致闡述了人的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這裏不僅指導人們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獲得應有的愉悅情感體驗,也警示我們如何在不被他人理解和認可的情況下,防止自己走向另壹個極端。
百度百科-與時俱進,不提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