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生主體性不強,老師還是主導,學習效果不好。
這種情況說明備課是不科學的,實現教學目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每節課的時間是固定的,任務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
3、嘩眾取寵,偏離教學本質。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有壹點就是課件的設計過於花哨,註重感官欣賞而忽略了教學效果,讓人覺得嘩眾取寵。另外還有壹個問題就是老師的指導不是很成功,就像放風箏壹樣,註重放,不註重接,教學任務很難完成。最好不要用信息技術介入,要實用壹點。教學在於效果,而不在於表演。
4、不能濫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班級都適合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壹些教師在教學中過於依賴信息技術,不管教學內容中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也不管信息技術出現的時機是否合適,學生看屏幕的時間太多,自主探究、閱讀和練習的時間太少。
5.妳不能獨自戰鬥
近年來,寬帶、校園網鋪天蓋地,但面對優越的條件,有些人還是認識不夠,依然“不走陽光之路,只走獨木橋”。他們對課程整合有片面的理解,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多是信息技術教師的事,因為信息技術教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卻不知道“人人劃槳揚帆”,需要各科教師。
6.不能只在公開課和優評課上關註融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有些老師在要求整合班、公開課的時候只想到整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尤其是老教師認為自己多年沒有融入,效果還不錯。但是,他們現在提倡的是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可以為教學註入活力。
7、盲目依賴信息技術。
有老師發現了壹個“不錯”的網站,裏面提供了很多整合技術的課程和相關資源。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到並下載了壹份課程設計與集成技術的工作表。該單位的工作有兩項技術整合活動:查找並列出相關知識信息網站列表;
8、不務實,嘩眾取寵
有的老師認為,使用越先進的技術軟件,越能體現教學的先進性;教學課件越新穎,使用的圖片、動畫、音頻越多,越能體現信息技術的作用。或者說,有些教師認為,教學中運用的技術手段越多,越能體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在這種誤區下,很多老師為了在公開課上“露臉”,大力開發“優秀課件”,結果卻是學生在新技術面前走神或者無所適從。或者,壹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濫用各種技術手段,使課堂教學成為新技術設備的展覽。
9、缺乏控制,課堂失控。
在很多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課堂上突發的技術問題束手無策;或者說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教學。比如讓學生分組完成學習任務,往往壹兩個“小天才”什麽都做,其他學生什麽都不做。再比如,當學生被要求在技術組中展示自己的學習作品時,每個組通常只關註自己的展示內容,而對其他組的展示內容壹無所知或漠不關心。
10,“作秀”嫌疑太大。
目前,雖然有許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開放課程,但很少用於實際的學科教學。很多整合行為只是為了展示的需要而設計,並沒有深入到日常教學中。公開課“秀”的背後,隱藏著教學改革面臨的現實困擾:很多壹線老師表示,考試的壓力迫使學校和老師采取填鴨式聽寫教學。但是,我沒有時間考慮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這是因為,雖然信息技術可以促進教學效果,但在使用技術時,很多教學內容是無法在原定的教學學時內完成的,即無法實施設定的教學任務。在單個課時或課堂教學中,壹些精心設計的整合技術的教學活動很難開展。另外,並不是所有的學科內容都適合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如果強行使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所有的內容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