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它比萬裏長城長,所以也被稱為“萬裏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修建長城動用了近百萬勞動力,占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壹。當時沒有機械,所有的勞動都要靠人力,工作環境非常艱苦。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了防禦他國入侵,修建烽火臺,用城墻連接。最早的長城形成了。之後大多數皇帝都加強了,補充了。長城東起河北省山海關,西至甘肅省嘉峪關,自東向西經過10個省區市。長城總長度為851.8km,其中人工長城長度為6259.6km,壕溝和自然形成的長度為2592.2km .
長城的地形是修建長城的重要經驗。在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就確定了,司馬遷在《史記》裏寫的。從那以後,每個朝代的長城建設都是按照這個原則進行的。關城所有的關隘都建在兩座高山峽谷之間,或在河流的轉彎處,或在平川經過的地方,既能控制險情,又能節省人力物力。
建造城堡或烽火臺也是在壹個危險的地方。至於建城墻,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地形。比如像居庸關、八達嶺這樣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後修建的,有些地段從城墻外面看非常陡峭,而裏面卻非常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省,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壹種陡峭的懸崖。長城將通過稍微劈開懸崖來建造。有些地方完全利用懸崖、河流、湖泊作為天然屏障,可以說是妙不可言。作為壹項偉大的工程,長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
2001年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了“外”長城,“內”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都是明朝修建的。“內關”長城始建於北齊,西起內蒙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東經雁門關、平型關,進入河北,然後轉向東北,經源、方山、昌平三縣,到達居庸關,再由北向東,到達長城終點。大致南北走向。在許多地方,“內三關”長城與“內側”長城平行。在壹些地方,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只有幾十英裏。此外,還建設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周邊的“重城”多達24座!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東起遼寧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嘉峪關。貫穿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8851.8km,約合17703.6 Li。世界上有“萬裏長城”。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建了長城。如果把歷代修建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是10萬裏。秦、漢、明三代修建的長城長度均超過1萬裏。現在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