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代秦城重修永嘉白塔寺白象塔、民國時石先培重修白象塔的記載,它建於唐代貞觀年間(627-649)。第壹次大修是在北宋鹹平年間(998-1003),“俯視浮圖七級,壹面是巨鎮”。據說該塔建於北宋時期(約976年),高39米,六角七層。期間多次維修。1965因塔樓傾斜嚴重,經省政府批準拆除。
原白象塔為磚木結構建築結構,6面7層,高31.3m,基徑7.8m,塔壁厚2.2m..從立面看,它由底座、塔身和塔閘組成。從平面上看,分為塔芯、外墻、回廊三部分。壹樓有二級臺階。這個設計模仿了殿閣樓的附梯系統,方便上下車。塔的外圍是層層疊疊的木腰檐,平座,欄桿。兩側各有隱柱、倚柱,形成三間房式,開室有門或佛龕,供佛像。自下而上,每層高度依次降低,直徑依次收斂,造型高大曼妙。在地下壹層,打開壹扇門,內置壹個木梯,逐漸轉到七樓。遠遠望去,壹幕幕讓人心曠神怡。檐闊翼翹,風脆聲傳十裏。塔內發現21塊崇寧三年(1103)十月的塔磚,說明塔磚是從1103燒制的。
明清和民國時期的革新;
明代嘉靖年間,“景雲遠去,觀臺寂寥;舍利有深信,光猶在。星星變了,餃子的影子落到了畫柱上;雨打風搖,鸛巢破。不趁時,眼看太陽落山。”嘉靖十二年(1533),白塔寺方丈秦城帶領壹班人“築椽,扶全新,復興舊;壹分錢壹分貨,積少成多。”進行了第二次修理。至民國,“乃歲讀教千人,臨非代,霜蝕風雨毀,鈴繩斷,鳥來,檻木爛,瓦飛柱斷,雲塔倒。”頭陀寺方丈見此,決定主張再修壹次。先把寺裏積攢多年的資金拿出來,然後發動募捐,再順利開工建設。他把工程委托給弟子,然後由頭陀、仙巖二寺住持負責訓練和長生。他的弟子與範、大金合作,從四面八方聘請有名望的高手,“立木筏,買水泥,立磚瓦,慘淡經營,賣弄鬼神之術,多方裝飾,勾心鬥角,使事情不斷增多。”
現存的白象塔是1999 11重建的。重建的白象塔的結構規模是根據壹個原始出土碑文記載的內容修改的,六角七級,總高度比原來高兩米多。因為坐落在溫瑞塘邊,2003年,“白象塔影”被列為“塘河八景”之壹。
溫州白象塔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