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手機市場份額幾乎被幾大巨頭瓜分,就連三星也不好過。蔚來為什麽要跳坑造手機?
& ltimg src = "/app image-1269-w0/mapi/news/2023/04/03/7e 892 b 57 dbfe 48319c 43309246 e 3064 . png " class = " imgorder " alt = "手裏拿著手機。
描述已經自動生成">
人傻錢多嗎?顯然不是。
我認為未來的汽車將分為三個分支,或者說三條發展道路:
(1)壹個深度垂直智能,特斯拉大概就是這壹個,什麽都自己做,做到極致;
②生態互通的壹個分支,手機是移動的,家、公司、車是三大場景。通過手機鏈接,從硬件和軟件底層打通互通,和裝個app遙控器不是壹個級別的。在這個領域,華為小米很可能領先,其他手機公司肯定會以另壹種方式成為車企的生態參與者,比如接手傳統車企的智能駕駛艙。當然妳也看到了吉利收購魅族,想法是不願意被整合和反轉的。買個手機廠;蔚來也打算做手機,思路是壹樣的——打通生態。這裏我有壹些想法,我會在最後說;
& ltimg src = "/app image-2048-w0/mapi/news/2023/04/03/a 1 c 76 e 58 e 6cd 4633 AE 61 FD B2 e 74 a 1 d9 . png " class = " imgorder " alt = "圖形用戶界面。
描述已經自動生成">
③非智能和淺智能的汽車,我稱之為“電動車”,如果比亞迪不深入智能駕駛和智能客艙,很可能會成為其中的壹部分。這不是貶義,只是每個人選擇的道路不同。
讓我們來看看三者之間的關系:
①必須是獨立的,也能和②快速打通。③這個看似有點落後,其實需要行業的深度整合能力。其實護城河是最深的。另壹方面,問壹個問題:妳真的需要這麽多智能場景來駕駛嗎?幾十萬的汽車、家庭、辦公室可能沒有那麽多智能終端,簡單可能是更多人的生活。
就說這個吧。我看過幾個方案,在我們的生活中無縫流轉真的很方便。但我覺得這件事的路徑是從手機到汽車。換句話說,如果手機不能做大做強,我不認為它會真正賦能汽車和智能家居。必須是電子消費者給汽車賦能,而不是反過來,否則遊戲會越來越小。
原因是手機受眾更廣,場景更豐富,也可以從營銷成本低的角度將用戶轉化為高價值的汽車場景。再舉個通俗的例子:賣公寓的開發商也可以賣別墅,因為受眾廣,總有壹些人積累財富後會升級,但是妳很少看到別墅區賣公寓的吧?壹個道理。
說到回到這個分支,他們的互操作性應該是怎樣的?很遺憾在LECK 08和魅族的發布會上沒有看到太多具體的展示,但是我看過其他幾個方案,公開的和未公開的,他們的思路基本是這樣的:
1,無賬號體系的跨設備流通,當妳走近汽車時,耳機裏的收聽、手機裏的導航等信息全部到達車內,當然也不需要車鑰匙,很酷...
& ltimg src = "/app image-1270-w0/mapi/news/2023/04/03/011822 b 43a 404 c 68bb 1844 be 1108 da。
描述已經自動生成">
2.計算能力分布在手機和汽車之間,手機芯片的快速叠代可以保持更好的更新,從而保證汽車能夠與時俱進。
3、妳不需要在車上安裝那麽多app,比如AITO的超級桌面,可以解決很多手機app的快速使用。有人說這只是映射,其實不是。遠不止這些,還需要在底部打開。
& ltimg src = "/app image-1269-w0/mapi/news/2023/04/03/ce 070 c 10f 2184 CDE 8 ECC 0 f 33d 6804276 . png " class = " imgorder " alt = "。
中等可信度的描述已自動生成">
應該說未來的世界會很豐富多彩,但也許②這條“環保車”路會有更多無限的想象空間。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吳培頻道,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車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