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浙江舟山秀山島,火辣辣的海風無法與烈日酷暑抗衡,鹹鹹的熱空氣中彌漫著焦慮和不安。船廠封閉的貨船艙內又悶又熱。嬌小的唐琪莎後背濕透了。她裏面穿著厚厚的秋衣秋褲,外面是工裝褲,頭上圍著毛巾,戴著頭盔和防塵罩,哼著曲子,焊接難度最大的船體外板的接縫。這是唐啟沙在這個船廠度過的第五個夏天。唐啟沙是重慶人,家中獨生女,家境貧寒。“學個技術就不餓了。”不到20歲的唐啟沙選擇了學習電焊。“那時候電焊工資比較高。”
2010技術完成後,唐啟沙在船廠給師傅當學徒,卻趕上了船廠大蕭條,船廠瀕臨倒閉。據說浙江舟山的造船業比較穩定。2012,同為電焊工的唐琪莎和丈夫來到浙江舟山壹家造船廠打工。5年後,這對90歲的老夫妻拿到了NK-A3Z技能認證(船級社焊工最高等級)。在這個擁有2000多名焊工的船廠裏,只有不到10%的人有這個技能認證。“我們雖然年輕,但都是高手。”唐啟沙開玩笑說。
唐啟莎和丈夫是壹個團隊,負責8.2萬噸大貨船外板的縫焊,也是難度最大、要求最高的焊接。焊接工藝直接關系到貨船的安全。貨船下水前,焊縫需要通過超聲波檢查,才能通過驗收。唐啟沙患有先天性肝病。由於長期服藥,她體重只有79公斤,每天用的焊絲大約75公斤。所有相當於她自身重量的焊絲都是壹步壹步挪到船體上,搬進船艙。唐啟沙笑稱自己是“女焊工”。
為了避免電焊的電弧和火花造成燙傷,船廠要求電焊工穿兩層厚衣服,在類似蒸籠的環境下用鋼板圍起來。唐琪莎早已習慣穿秋褲。盡管如此,持續五年每天10小時的工作強度,還是無法避免燙傷。唐啟沙的腳、腿、臉上都留下了滾燙的疤痕,鞋子的鞋帶燒壞了就幹脆換成了銅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