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被稱為大眾審美文化的人,有相當壹部分具有反傳統審美的特征。按照傳統的觀點,審美總是具有某種超越具體物質的功利性的性質。正如馬克思所說,商人看不到礦物的審美價值;然而,大眾審美文化往往伴隨著功利目的——生產者受物質利益驅動,消費者總是在欣賞的對象上追求娛樂滿足甚至功能刺激。文藝在這裏又變成了工具:以前是階級鬥爭和政治說教的工具,現在是單純娛樂和滿足功能刺激的工具。
第二,它有所謂的“快餐”。是壹次性消費,吃完就倒掉。它不求永久,只求瞬間;它不求深層情感的培養,只求表層功能的滿足。
第三,它往往具有反藝術的特點,這在壹些先鋒派藝術中尤為明顯,有所謂的向觀眾潑墨的“潑墨藝術”(用壹公斤的墨和壹公斤的水,在熄燈時潑在觀眾的高檔西裝和白襯衫上,開燈時,潑墨藝術家已逃之夭夭);有壹種所謂的“滴血藝術”(藝術家刺破自己的血管,使100CC的血滴在燒紅的鐵板上,發出白煙,發出微弱的聲音,驅散血的甜味)。這種行為藝術的藝術性真的很難理解。
第四,這種大眾審美文化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因為,在它裏面,“人”有時被貶低,“物”有時被擡高。
但我們應該看到,大眾審美文化(包括大眾文藝)並不全是負面的,相當壹部分大眾文藝作品是有品位的。
而且,雖然當下大眾文藝強勢,但嚴肅文藝永遠不會消亡。不要悲觀!
當今時代是壹個“競爭”的時代,也是壹個“和諧”和“對話”的時代;換句話說,現在已經不是壹個“生死存亡”的時代了。妳活著,也要允許別人活著。
文藝方面更是如此,對於二王(王蒙、王小明)之爭,或者三王(王蒙、王朔、王小明)之爭,沒有必要那麽生氣。王小明不必太悲觀,王朔也不必感覺太好。
歷史是公正的。
壹個多元化繁榮的文藝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