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關於惠州西湖的傳說?

關於惠州西湖的傳說?

1.據說很久以前,壹個戴著藍色圍巾和銅鏡的仙女來到人間。她從東江上遊順流而下,到了惠州,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於是定居下來,與當地人壹起耕種,使惠州人安居樂業,莊稼豐饒。

這件事驚動了天界,由於海龍王的虛假表演,玉帝派天兵將仙女接回了天庭。仙女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惠州。

途中,為了使惠州有水可耕,留下人間美景,她把心愛的銅鏡扔在東江余岸邊。鏡子碎成了五塊,變成了五湖。而它所騎的鶴,化作了西湖岸邊的“飛鵝嶺”,形成了今天西湖的美景。

2.離惠州西湖平湖門不遠,走過壹座鋪著碎石的小橋,跨過壹個圓拱門,來到紅棉水岸。如今,紅樹林水榭裏已經沒有亭子了,但幾棵紅樹依然挺立。

春天的每壹天都溫暖明媚,紅棉樹盛開,如晴空火蓋;風吹花落,爭綠浪,如流紅追水,真是惠州西湖的壹絕,故曰“紅棉醉春”。前人贊曰:“雲水空蓋草木,湖光山色享艷陽夕。”圍亭火上抹紅,綠中見木棉。"

眠水閣的位置是平湖的紅棉島。北宋年間,徽州太守陳卓在這個圓島上建了壹座亭子,名為“湖廣亭”,又因形似船而被稱為“船亭”。清光緒年間,廣東水師巡撫與徽州知府張在此環島上合建了壹座新亭,名為“水榭”。

據張友仁編著的《徽州西湖誌》記載,明清時期有兩棵高大的木棉樹,古老而美麗。盛夏,棉樹“繁花似錦,紅空如也”,蔚為壯觀。

古代文人遊徽州西湖時,會從嶽明灣劃船到此亭賞月,留下“幾株霜樹飾木棉,水榭如畫船。酒壹般的宴席在食客中進行,風流在這裏不計金錢”。

擴展資料惠州西湖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區。由西湖風景名勝區和紅花湖風景名勝區組成,總面積20.91平方公裏,其中水域面積3.13平方公裏。它是壹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以優雅深邃的山川為特色,以歷史文化為基礎,以休閑觀光為主要功能。

其山川秀美,幽靜蜿蜒,到處是浮洲,青山如黛,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若隱若現,郁郁蔥蔥,自然風光旖旎,有“中國西湖三十六,唯徽州能與杭州並駕齊驅”之美譽。歷代以蘇東坡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踏足徽州,為西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近代以來,孫中山、周恩來等領導人在徽州從事革命運動,在西湖留下了光輝的足跡。這些歷史遺跡和革命遺址與西湖的青山秀水融為壹體,相得益彰。

惠州西湖在東漢時是壹片荒野,龍興寺在東晉時依湖而建,唐朝時改名開元寺。在唐中宗時期,西山上的泗州塔被建造。北宋張兆元住在徽州舍人巷時,將此湖命名為郎官湖。同朝的俞景寫下了“山川復雜,巖谷隱現,長流平緩,湖光瀲灩”這句話,這是最早描寫西湖的佳句之壹。

北宋三年(1066),徽州的周自稱治理西湖,聲稱在點翠洲上修築了平湖大堤和拱北大橋,以及谷雨閣、湖光閣等建築,並以魚灌溉田地。因此,西湖被稱為胡風湖。

北宋紹聖元年間(1094),蘇軾被朝廷貶至徽州,與妻子、妾、子在徽州生活了三年。在此期間,他經常遊覽西湖,並寫了許多關於西湖風景的詩。

紹聖二年(1095)寫《江月五首》,是最早的以徽州西湖為題材的詩歌。其中有壹句名句“多壹山吐明月,玉塔臥淡青天”。同月,他在《贈檀秀》中稱胡風為西湖,這是“西湖”名稱的最早來源。因此,惠州西湖在蘇軾詩詞的傳播下名聲大噪。

百度百科-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