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被遺忘的文化圖騰——熊

被遺忘的文化圖騰——熊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屬於典型的復合圖騰形象。有鹿角、駱駝頭、兔子眼、蛇脖子、蠑螈肚子、魚鱗、鷹爪、虎爪、牛耳,反映了史前時期各個圖騰部落互相攻擊、切割的歷史。在龍圖騰成熟之前的史前時代,各種圖騰文化盛行。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熊崇拜壹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史記·皇世紀》說:“黃帝有熊氏,少殿之子”;《左公七年》雲:“堯當年失於玉山,奉之為黃熊”;《禮記·月令》理直氣壯地引用《帝世紀》說:“黃雄師,大榭第壹”;《漢武帝紀》說:“禹治水至軒轅山,化為熊。”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如黃帝、鯀、伏羲、大禹等,都出自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可見熊是中華民族上古時期的重要圖騰之壹。那麽,熊圖騰崇拜的原因和文化特征是什麽呢?

1.熊是勇敢、無畏和力量的動物象征。《漢書·五行誌》說:“熊為山野之獸”。人類社會早期,狩獵盛行,人類與熊接觸頻繁。在食物鏈的頂端,體型巨大、性情兇猛的熊往往會給獵人帶來巨大的威脅和恐懼,給人以力量無窮、神通廣大的印象。所以對熊的崇拜往往落在了熊的動物特性上,熊的勇敢、無畏、力量有望通過熊的祭祀獲得。

第二,熊是不朽的神聖象征,神聖的使者和雷神。熊崇拜的壹個重要來源是它們冬眠的習慣。《山海經》熊山說:“熊的洞穴總是迷人的,它夏天開放,冬天關閉。”原始人把熊的冬眠和蟬蛻視為“重生”,寄托了人們對永生的期待。到了漢代,熊的神聖象征更加豐富。在河南新野出土的東漢伏羲女媧甲天熊磚中,壹只熊在伏羲女媧的頭上舞蹈,形象更加突出,體現了熊在古代崇高的神聖地位。在滄州博物館的歷史館裏,漢代店鋪的第壹個標題是壹個三只熊掌的青銅奩,三只神熊馱著整個器物,象征著神熊的偉大力量。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雷神行旅圖中,三只翼虎和兩只烏龜正拉著壹輛車,車內有熊,手裏拿著鼓和鼓槌,作為雷神的形象。

第三,熊是驅邪鎮墓的巫符。漢代人認為死亡只是這個世界的終結,死後精神還會延續,所以特別註重死後世界的保護。熊的形象大多出現在墓門處,象征著“看門人”守護著地下冥界和墓室的入口。《李周俠芳官石翔》說:“方掌披熊皮,四目金,玄服朱商,持盾,帥百官,以索室抗疫。”方是傳說中的驅邪神。周立忠負責喪事和祭祀中的驅邪。他們戴著熊頭面具,經常在卷軸和石像中反映出熊的形狀。

熊崇拜起源於古代狩獵活動中與熊的接觸,熊對當時人類的生活影響很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從狩獵社會向農業社會轉變。在此背景下,與雨水灌溉關系更為密切的龍逐漸登上歷史舞臺。隨著龍崇拜、祖先崇拜和王權的結合,曾經廣泛存在的熊崇拜逐漸被農業社會的龍崇拜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