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少宗隆武帝崇禎帝,攻唐王五年。明末農民起義爆發後,他向朝廷借3000名士兵參與鎮壓,但朝廷怕藩王借機造反,拒絕了。他獨自在南陽招募了數千士兵,親自帶隊尋找農民軍,結果被打敗。因觸犯國法,減刑,被朝廷廢為庶人,下獄鳳陽。斧王朱友松稱帝後,他被釋放了。怕他爭皇位,就遷到廣西樂府,不久流亡福建。洪光皇帝於1645年5月被俘。同年6月,在鄭鴻逵、鄭之龍、黃道周等人的支持下,在福州稱帝,改國號為隆武。
2.明成祖朱毓玉死後,清順治三年十壹月初五日,大學者蘇與粵使顧在廣州創建。他被後世史家稱為邵武朝,在肇慶與李詠朝廷爭權奪利。邵武朝的壽命很短。同年12月15日,李成棟率領從福建入侵廣東的清兵入城,攻占廣州。朱昱上吊而死(據說是被殺),結束了他為期壹個月的皇帝生涯,史稱“少武皇帝”。1647年,鄭成功輔佐東武帝監國,趙沖德乙寧弘文吳達仁為上邵武帝廟肖敏節皇帝。
3.明德宗朱彜貴,原名朱祖,漢族,臺灣鳳山縣人,是領導臺灣省大規模反清的第壹人。康熙移民臺灣省。平時為人豪爽,有“小萌味”之稱。康熙六十年,臺灣省地震,政府勒索錢財,官民矛盾極度兩極分化,於是乘勢而起,帶領臺灣省人民反清復明。1721年,自稱大明皇帝,年號“永和”。後內部矛盾,清軍圍攻,被清軍俘虜,押往北京處死。在臺灣省仍然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死後,被謚號為明德宗。
4.明愛宗朱光復(1814-1855),原名舒光復,本名,民間稱舒裁縫,貴州遵義人。年輕時在私塾讀書,成年後跟隨父親做鹽商生意。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寶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鹹豐同治年間農民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當年八月,桐梓九八農場首領楊龍喜率千余人起義,攻占桐梓縣。他以“遵天命,復明滅清,中止人民討伐,恢復弘基”的政治綱領,號召教眾以耆那教的名義聚集平民,建立了以賽伯府(九八農場)為中心,包括星州(桐梓)、新開(仁懷)和。改鹹豐四年為江漢元年,發布詔令,盡快制定文告,並發官委令,痛斥清統治者“嚴送軍需,強捐捐稅,...每個人都咬牙切齒,李殊也不寒而栗”。決心“除苛從善”,“免糧三年,永增踏之人”,號召“士農工商,各得其業”。開倉扶貧得到了農民的支持,隊伍發展很快,發展到2萬多人。後來率軍南下,攻婁山,打板橋,占領仁懷,準備攻遵義,攻黔西、綏陽、正安。因為朝廷派雲南巡撫羅饒典帶領滇川黔官兵圍剿。起義軍敗退,南撤歸化(紫雲)、羅湖(羅店)、都勻、獨山、摩訶(麻江)、平嶽(福泉)、甕安、余慶、石阡等地。鹹豐五年(公元1855)四月,楊龍喜在石阡張戈河邊殉道。舒繼續率隊到松桃,過思南,回到桐梓。之後在遵義土窯被俘,壯烈犧牲。這次起義極大地震動了川楚,奠定了貴州各族人民大起義的基礎。
5.朱明月(1841-1868),明朝末代皇帝,本名張寶善,貴州遵義新洲人。他以前做過應永,不知什麽原因被縣長拘留了。出獄後,他改姓朱,取名,自稱是明思宗的第十孫。1857年,朱溫在貴州思南聽到白軍起義的消息後,組織壹萬多人前往。白軍創始人劉義順是傳教士,八十多歲了。領導這麽多軍隊,他有點不知所措。他見年輕、機警、勇敢,便將計就計,對部下說,朱就是他們要找的“神”。1859年4月,被封為秦王,跟隨楊龍溪的江漢爵位六年。而劉義順和秦奎邦都是左右丞相。1865年,白軍遷都思南秦家寨(右丞相秦奎邦故裏),朱明月立為明帝,改為“嗣制”,故又稱“嗣制安拉”。1868年正月,因湘軍、川軍圍攻,被俘犧牲。大臣劉義順和秦奎邦聽到這個消息都深感悲痛。他們向皇帝田、皇帝為民文忠和吳承仁進貢,不久劉和秦被俘,於9月22日在成都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