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振興中華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下,要求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質量速度空前提高。舉世矚目,世界上最高標準的工程在中國的故土上再次竣工;基於中國大陸漫長的演化歷史和復雜的動力學過程,造就了巖土工程環境的多樣性和全球性表征,為巖石力學和工程的理論創新和工程貢獻提供了難得的發展空間。因此,在工程建設實踐中,巖石力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如何保證巖石工程與環境的和諧友好,保證工程的耐久性和環境安全性。比如西南地區巨大水電資源的開發,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貫穿南北、橫跨東西的交通幹線和能源運輸,工程及其高邊坡,深埋長隧道;深層地下資源開發與礦山安全:海洋資源的開發;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高放核廢料的地下處置等壹系列復雜而困難的地質和巖石工程問題,都期待巖石力學工作者提供科技支持。
基於這壹新興學科的交叉性和邊緣性,其自然科學屬性和強大的社會功能,其價值在於實現工程建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壹。這就決定了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兼具科學學會和工程學會的特點,既要加強多學科學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又要完善學科建設;更重要的是,要促進產學研的協同研究,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自成立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會員從成立時的2000多人發展到15000多人,約為國際巖石力學學會會員總數的兩倍。此外,在土木、建築、水利、煤炭、鐵路等社團,根據行業特點,也有巖石力學專業委員會。在陳宗基、潘、、王思敬、等歷任理事的努力下,學會得到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圍繞學科發展和工程貢獻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國內外學術交流,為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提供了廣泛的咨詢和技術支持。它為巖石力學、巖土工程及相關專業的科技工作者走過了難忘的20年。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裏,該研究所專註於改革,圍繞民主組織會議,並促進多學科專家的合作,以提高其創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會員制度;規範學會工作,積極開展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工作,開創學會工作新局面。中國在國際上樹立了巖石力學研究和巖石工程的大國形象,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進壹步提升。在國內,如何根據這種新興的交叉學科屬性,針對工程建設和科學問題的需要,組織各種學術活動,不斷提高學術交流的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學會的作用,為科技工作者服務,切實增強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強協同攻關,提高創新能力,真正成為科技工作者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