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決策原則是指決策必須遵循的指導原則和行為準則。體現了科學決策的指導思想,總結了決策的實踐經驗。
(壹)信息準確的原則
毛澤東同誌指出:“指揮員的正確部署來自於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自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自於周密的、必要的偵察和對各種偵察材料的不斷思考。”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準確信息的原理。
信息準確原則要求決策者廣泛收集各種信息、情報和數據,進行匯總、整理、比較和選擇,從表及裏提取有價值的東西。同時,加強預測工作,預測是為決策者提供大量的未來信息,只有基於可靠預測的決策才是科學決策。決策時,要堅持情況不明不決策,集體討論無異議不決策,堅決反對“情況不明,決心大,知識不多,想法多”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否則會使工作陷入被動,甚至帶來嚴重後果。
(二)系統思維原則
在現代條件下,決策對象通常是壹個由多個因素組成的有機系統,這個有機系統又可以分為若幹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有許多特定的目的和功能。系統原則強調決策時對整體和局部、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進行系統思考和綜合分析,以免顧此失彼,造成比例失衡,影響全局。同時也要註意事物的因果關系及其發展的客觀規律。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的觀點是系統思維原則的具體要求。
(3)科學可行性原則
這是衡量決策正確性的標誌。任何決策都必須從實際出發,分析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科技能力等主客觀條件,分析發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變化,包括決策實施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利弊,通過認真論證、仔細審查和評估,確定其可行性。只有做出這樣的決策,才能肯定成為科學的決策。
(四)集體決策原則
壹方面,集體決策原則是指民主集中制原則在決策中的運用,要求決策者在決策時集體討論,民主表決;另壹方面是指由專家學者組成的智庫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
現代社會是壹個龐大而高度復雜的系統,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相互交織、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牽壹發而動全身的局面。哪怕是壹個小小的決策失誤,都會引起連鎖反應。面對復雜多變的龐大社會系統工程,任何領導者的個人知識和經驗都遠遠不夠,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使決策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造成決策者和被決策者的分工,從個人決策向集體決策發展,這是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此,黨的十六大要求:“各級決策機構要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的制度,建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的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實行決策的論證和責任制度,防止決策的隨意性。”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保證國家機關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利、履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