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福建泉州洛陽橋和洛陽有什麽關系?

福建泉州洛陽橋和洛陽有什麽關系?

泉州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河上,始建於宋五年(1053),嘉祐四年(1059)。持續了六年。這座橋長834米,寬7米,有46個橋墩,全部由巨石建成。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楊橋,又名萬安橋,位於城東北郊洛陽河入口處。這座橋是石良港舉世聞名的巨型石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洛陽橋施工十分艱巨,因為潮水洶湧,河水湍急。於是采用了壹種新的建橋方法,即在河底沿著橋的中線鋪上大石頭,築起壹條寬二十余米、長二裏的水下長堤。然後在橫石豎石的石堤上修建橋墩,成為現代橋梁工程中“筏基”的先驅。這項技術直到19世紀才被歐洲人采用。

為了使橋墩更加牢固,巧妙地采用了培育“磨刀房”的方法來連接膠結的石塊。這種用生物學加固橋梁的方法,古今中外都是獨壹無二的。當時,大橋建成後,橋上裝飾著許多精美的石獅、石塔、石亭,石像立在橋的兩端守護著它。

洛陽橋的成功修建轟動了泉州,引發了當地的造橋熱潮。先後修建了十座石橋,其中建在錦江上的安平橋更為雄偉。洛陽泉州橋

洛陽橋是宋代大書法家蔡襄首創,當時泉州。他題寫的“萬安橋”是書法的瑰寶,為歷代書法家所珍愛,現保存在橋頭蔡中慧公祠。

“萬歷三十五年秋震,橋崩,大石橋墜海,橋北舊址南崩四尺。”余乃采海底之石,修舊35,補扶手500,鎮翼各加風塔壹座,折梁易,亭閣全收。"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中國第壹灣石橋,被譽為“海上第壹橋”,是著名的古代跨海石橋。它與中國橋梁史上的趙州橋齊名,被譽為“南有洛陽,北有趙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其為“中國古橋冠軍”。世界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千百年來,北宋名臣蔡襄因提及洛陽橋而備受贊譽,但洛陽橋的實際主人是陸。

魯是人,生卒年不詳。北大中相府(1008-1016)期間,魯師從其父於圖陵呼延寺,侄兒蔡襄隨其學藝。史書記載魯·“以善終,利人利己”。他壹生最大的貢獻是主持了洛陽橋的建設。

古萬安渡口,在泉州北部惠安與晉江交界處的洛陽河上,是官紳由南向北往來的必經之地。由於洛陽河波濤洶湧,人們用“水闊五裏深”(泊宅)來形容,並說“用四兩根紗把石頭紮下來沈入河中,是測不出其深的”。自晚唐以來,泉州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泉州灣多帆,海內外商賈雲集於此。萬安渡口對福建的經濟文化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阻礙,造橋成了非常迫切的任務。北宋祐五年(1053)四月,陸等人牽頭籌備,至嘉祐四年(1060,16)十二月完成。前後耗時6年多,耗資14萬元,全部由陸、等人籌集。更重要的是,蔡襄、魯等人集思廣益,科學地解決了橋梁建設和地基加固的問題。他們先在河底沿著橋的中線投下大量的大石頭,形成壹條橫跨河流的低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座,然後用壹排橫直的石頭建造橋墩。橋墩兩頭尖,中間大如船,能承受上遊河水和下遊潮水的交互沖擊。頂排連接處刻有凹榫,上面放生鐵連接那排石頭。橋墩兩端中間部分略向外彎曲,頂部兩層石頭向左右挑出,以加寬墩面,減小石梁板跨度。這種石基礎的創造是橋梁建設史上的壹大突破,現代稱之為筏式基礎。其科技創新方法,如種植牡蠣、減緩水流幫助夯實基礎等,也為人們所推崇。閩南宋代修建的石橋大多模仿這種做法。

洛陽橋建成後,“渡海去舟,人易危矣。”壹向被行人視為險路的洛陽河,是壹座飛橋,南北通暢。行人路過淩波,就像走過了河。它極大地促進了福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大橋建成時,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為此“大快朵頤,大擺宴席”。在蔡襄著名的《萬安橋》中,赫然記載著為其工作的第壹人是魯。後人銘記陸等建橋人的功德,曾在洛陽橋蔡襄廟建了壹塊大理石碑,上面鐫刻著陸等人的名字。

陸沒有進入仕途,但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造福當地,造福子孫後代,這將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