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鎮之壹的漢口,是壹個典型的商業重鎮,形成於明中葉,發展於清代,素有“楚第壹繁華之地”之稱。
1842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漢口被辟為對外開放口岸。隨著外商的不斷湧入,這座長江中遊最大的城鎮也進入了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呈現出畸形的繁榮景象。
這組圖片拍攝於1900年至1911年,記錄了清末漢口古鎮的真實景象。
漢口同濟門1900。武漢三鎮中,漢口建得最晚。因為南面有漢水作為天險,北面只修了城墻,沒有形成完整的包圍。
當時漢口自西向東有八個城門,分別是通濟門、大直門、李勛門、友誼門、舉人門、戴宇門和兩個便門。從圖中可以看出漢口炮臺當時保存的相當完整,1907被拆了,很可惜。
站在高處遠眺漢江,附近民房林立,各種建築林立,江邊的洋倉庫清晰可見。
漢口外灘1909的場景,濱江大道寬闊平坦整潔,路邊壹排排整齊的綠樹,路上行人、車輛、搬運工不斷,來來往往。
蕭條的漢口外灘。攝影師將這張照片稱為“廢棄的外灘”。因為是辛亥革命時期,濱江大道上的行人和江面上的船只明顯減少,十分冷清。
以下照片拍攝於1900,以立體照片的形式留存至今。這是當時從市議會大樓看到的場景。樓下有很多人拿著各種工具等著找工作。遠處的街上,搬運工正在來回搬運貨物。
市政府大樓北面的街道是歐洲人聚集區。在兩邊都是洋樓的街道中間,放著許多裝滿茶葉的木箱。
當時漢口是中國內陸最大的茶葉市場,匯聚了全國各地的茶葉。圖為碼頭卸貨工人搬運茶葉。
漢江邊的壹個大排檔,壹個竹籃兩個木桶,條件很差。幾個碼頭工人在休息時間坐在小板凳上吃飯休息。壹個人站在旁邊的木棧橋上,盯著鏡頭。
聖亞歷山大教堂,又名亞歷山大教堂,位於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這座教堂建於1893,是當時漢口的俄國茶商捐建的。由於頂部的圓形裝飾,它被形象地稱為洋蔥教堂。現在大樓還在,只是頂端的“洋蔥”不見了。
1908太平街街景。原來是壹條狹窄的土路,叫廣利巷。鹹豐十壹年(1861)英國強占租界後,租界附近的土路被拓寬,鋪上了碎石。
壹個民間醫生在路邊守著他的攤子,上面放著各種藥瓶。他身後的墻上有壹塊寫著“功效華佗”的白布,相當於現在患者表示感謝的錦旗。
這是壹個竹子的世界。這房子是用竹子建造的。壹個人站在堆在地上的竹子上,旁邊矗立著壹座塔狀建築,這是用來制作竹繩的設備。
壹個西方人和壹個中國巨人的合影。巨人來自中國北方,他身高7.5英尺,比姚明高壹點。
漢口的壹個火車站。當時韓晶鐵路在漢口有玉帶門、江岸、陳家集三個火車站,其中江岸火車站是最大的中心站。
壹個西方女人打著陽傘站在車廂前。她將乘火車從漢口到北京。壹個鐵路警察站在她身後,壹個小男孩在賣貨,胳膊上挎著壹個竹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