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005年、2006年,這三年成為平遙古城墻的“崩塌年”。65438年6月+10月65438+2004年7月,壹堵長17米、厚3米(墻體總厚度為5米)、高10米的外墻突然坍塌,數千塊有100年歷史的青城磚掉落在地。2005年9月22日,兩段城墻和女兒墻內裸露的夯土大面積脫落。2006年3月5日上午,壹段城墻內裸露的夯土層脫落。
2004年古城墻坍塌後,山西省文物局責成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對坍塌的城墻進行了實地勘察,制定了修復方案,並邀請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專家對修復方案進行了現場論證,按照國家文物局批準的設計方案,於2005年完成了坍塌城墻的修復。然而,這6000米的墻並不只有壹處有危險。除了2004年倒塌的部分,很多地方都有裂縫和洞。
2005年7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專程考察了平遙古城墻,當即決定撥款6.5438億元用於城墻保護。
2005年8月,完成了有關方面的調查報告,並提交給國家文物局,發現了52處安全隱患,其中包括26個關鍵危險點。專家提出懸掛危險警示牌,設置安全隱患監測點,對26處重大隱患提出臨時支頂、圍擋、封閉入口、限制遊客數量等應急防護措施。
據了解,平遙縣政府委托相關資質單位於2005年底制定了平遙古城墻全面維修保護規劃,預計2005年底完成並上報國家文物局。然而幾個月後,城墻再次坍塌,山西省文物局仍在要求有關部門和政府“責成設計單位盡快交付城墻整體維修方案”。
據了解,在平遙縣的旅遊發展規劃中,預計未來5年每年到平遙的遊客將增加到200萬人,古城墻能否承受如此沈重的負擔令人擔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當地政府在平遙古城墻的開發保護中,更多的是註重旅遊開發,對古城墻的保護力度遠遠不夠。
城墻塌了幾天,大多數平遙人還不知道城墻塌了。在當地人心中,城墻倒塌的消息微不足道,沒有人會去深究倒塌的原因。但也有當地居民甚至表示,“關鍵是南門的墻塌了,不是北門、西門、東門。南墻根本沒開發成景區,不會有很多遊客來。”對他們來說,古城的存在價值是直觀的。旅遊業14天兩個黃金周賺的錢,相當於平時半年的收入。
城墻倒塌暴露了山西平遙的文物保護問題。首先,城墻損毀嚴重。雖然坍塌所在的南城墻是古城保護中最薄弱的地方,但古城墻整體年久失修卻是不爭的事實。1991年,城墻修復。14之後,墻體上剝落、風化、開裂的痕跡隨處可見,有的裂縫大到手掌都能輕易伸進去,坍塌的隱患觸目驚心。雖然有相當多的媒體報道將平遙古城墻的倒塌歸咎於古代的“豆腐渣”工程,但屹立了600多年的城墻為何會在此時倒塌?
1997年,山西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是中國唯壹壹個以全市為單位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古縣城。古城墻也被稱為平遙“三寶”之首(古城墻、振國寺、雙林寺合稱為平遙“三寶”)。政府的任務和目標是長期保持古城風貌,保護遺產。平遙古城面積2.25平方公裏,人口4.5萬。專家認為,平遙古城的合理上限是22000人。政府部門的規劃將把古城內壹半的居民遷入新城,將城內居民控制在合理的密度,“再現明清小社會的生活場景”。但多年來壹直有人進進出出,古城人口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減少。78年過去了,平遙古城人口仍有4.5萬。
“城墻危機”的根源在於古城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沒有形成。相比其他外墻,坍塌的外墻明顯陡峭,但這個明顯的隱患並沒有得到修復。如果有完整的日常巡查,古城墻的大面積坍塌是可以預測的,也是可以及時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