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誰能告訴我梅州幾座大橋的具體信息?

誰能告訴我梅州幾座大橋的具體信息?

當我們走進梅州時,首先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橫跨梅江的橋梁,如梅江大橋、東山大橋、嘉應大橋、梅州大橋、劍英紀念大橋和德龍大橋。橋上車流滾滾,行人如鯽。其中四座橋是由居住在梅州的華僑捐贈的。梅州人說,壹座橋就是壹座碑,鐫刻著海外遊子難以割舍的故鄉情懷。梅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目前,有近380萬村民生活在海外和港澳臺地區。梅州也是世界上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區之壹。485萬人中,大部分是客家人。說客家話,人們通常稱梅州為“客家之都”。梅州自古以來就是粵東北的門戶和水陸交通樞紐,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由於梅州境內山川連綿,交通十分不便,貧困的梅州人民渴望建壹座橋,讓天塹變通途。消息傳到海外,旅居海外的梅州村民紛紛捐款,已經持續了壹個多世紀。據《梅州史誌》記載,早在清光緒二十二年(1869),就有華僑在梅州捐資造橋。當時華僑張振勛先生捐資在大埔西河雅馬(今梅州大埔縣)修建了壹座長30余尺的鐵索橋,這也是梅州歷史上第壹座鐵索橋。在海外鄉親捐資建橋的梅州歷史上,有壹位旅居海外的客家婦女至今仍被梅州人銘記。她的名字叫侯光邦。1931年10月,飽受梅江分家之苦的梅州人決定開工建設梅江大橋。經過計算,建造壹座鋼筋混凝土橋梁需要花費12萬銀元,這在當時的梅州是壹個天文數字。建橋籌備組只有50元的籌備資金。家鄉建橋資金短缺的消息也傳到了海外的梅州鄉親。當時帶著兒子去南洋經商的侯光邦,積極動員1.6萬多名梅州華僑在南洋捐款,* * *募集1.2萬余元。在華僑的支持下,全長近300米的梅江大橋終於在1934竣工,連接梅城兩岸。後來海外鄉親捐款重修梅江大橋,但人們沒有忘記侯光夫人,她的遺像被鑲嵌在梅江大橋重建紀念碑亭裏。碑文稱“其風格無愧於世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梅州華僑華人捐資建橋的活動從未停止過。據統計,從1978到現在,在國外的梅州鄉親們已經捐款為家鄉修建了1091座橋梁。在梅州,經常可以看到“鄉愁”、“鄉愁”、“慈母”等鄉愁橋名,都是海外先賢捐建的。田家炳,65438-0978成功的家鄉旅行家,回到家鄉,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捐款造橋。從1979到2000年,他個人捐贈了112座橋梁。後來,田家炳向僑居海外的梅州村民發出了在家鄉修建100座連接萬川的橋梁的建議,得到了海外華人的響應。他還在山最多、河最密的大埔縣成立了專門機構,在達波縣20多個鄉鎮規劃所有捐贈項目、建橋。從65438到0996,由田家炳捐贈的橫跨漢江的高貝大橋通車,從大埔南部的六個鎮到梅州的路程縮短了70多公裏。梅州人說,現在梅州交通四通八達,經濟發展迅速,傾註了海外梅州鄉親的關心和資助。據統計,從1984至今,海外梅州鄉親為支持家鄉公益事業捐款超過19億元,在梅州投資企業1520家,實際投資額近10億美元。僑居梅州的鄉親們說,大橋是聯系海外鄉親和家鄉的紐帶,紮根梅州,另壹端連著港澳臺,連著東南亞、歐美,連著每壹個海外遊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