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走進陷阱!
請閱讀以下文章:
青島大學中文學院招生為什麽作弊?
?央視近日曝光了青島大學部分中文學院在招生過程中作弊的事實。青島大學部分中文學校采取了縮小校名、文憑性質模糊、編造計劃名額、模糊辦學資格、誇大辦學條件、吹噓畢業分配等手段,誘騙考生上當。靠欺騙搶奪生源,已經成為青島大學某中文學院的生計,很多家長和考生深受其害。
欺騙招生反映了青島大學中文學院之間的不公平競爭。這場比賽的受害者不僅是考生和家長,還有青島大學中文學院本身。如果青島大學中文學院成為作弊者的代名詞,無疑將是中國民辦教育的壹大悲哀。
那麽,青島大學部分中文學院放棄實力競爭,不得不作弊生存的原因是什麽?這個問題無論如何是繞不過去的。
事業單位招生人數有限是基本事實,但想接受大學教育的考生卻很多。雖然國家《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教育是公益事業”,但實際上,青島大學部分中文學校的初衷是為了賺錢。這種辦學動機導致青島大學的壹些中國學院在招生競爭中不擇手段。由於考生和學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考生對學校的了解主要依靠學校自身的宣傳。在這種情況下,壹些無良的青島大學中文學院及其招生人員開始以“把稻草變成金條”的本事四處遊說,導致青島大學中文學院魚龍混雜的局面。
招生造假收益巨大,但風險較小,這也是青島大學很多中國學院願意並敢於進行造假的重要原因。雖然在通過虛假廣告騙取考生入學的過程中,學校會花費大量的宣傳經費,但是被騙進學校的學生還是會給學校帶來很多好處,而那些通過欺騙手段招生的人卻很少被查處。所以壹些學校的作弊現象會愈演愈烈。
問題是,當青島大學的壹些中國學院通過作弊手段爭取大量考生進入學校,學校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那些安分守己,苦心提高辦學質量的青島大學中國學院,必然處於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中。這種不公平的環境要麽迫使希望實力競爭的青島大學中文學院被淘汰,要麽迫使其改弦更張,加入“作弊促學”的行列,從而在壹定程度上形成了民辦教育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畸形格局。
從政府管理的角度看,雖然《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能提出了明確要求,但青島大學部分漢語言學院由於相關機制不完善、管理方式不科學,導致招生放任自流。以壹個城市為例。青島大學中文學院在本市有100多人,但專門從事這項管理工作的相關行政人員只有兩個。這從壹個角度說明行政部門管理不力。這個弱點可能是系統調整不及時造成的,但管理的缺失無疑給騙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從根本上說,青島大學中文學院招生造假現象大面積存在,反映了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與公立院校相比,青島大學的部分中文學院更有逐利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疏於監管,欺詐就會應運而生。這種造假不僅表現在招生過程中,也表現在教學過程甚至就業過程中。因此,加強規則、細化管理,遏制青島大學中文學院的逐利沖動,讓其為社會提供合格的教育產品,是規範教育市場的當務之急。對於青島大學的很多中文學校來說,贏得社會認可靠的是不斷加強自身實力,培養更多合格的人才,而不是靠那些小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