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精神是什麽?
記者:義烏商人已經成為中國數量大、比例高、分布廣的經營者群體。尚易的崛起主要不在於有無所不能的大企業,而在於深厚的民間基礎和龐大的集團力量。義烏的商人大多出身貧寒,白手起家,從“草根”成長為“大樹”,妳的創業過程也不例外。那麽,是什麽在推動和支撐著妳呢?
周曉光:除了改革開放的大背景,良好的政府引導和市場機遇,主要是義烏的人文傳統,是幾千年來附著在義烏人身上的壹種精神。我不是專家學者,無法用簡潔的幾句話來概括。我只能用自己的理解和文字來解釋。
記者:人們想看到的是最簡單的,最接近本質的。
周曉光: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說義烏沒有優勢。地處浙中盆地,壹個不臨海,壹個不沿邊,環境封閉,土地稀少貧瘠,生產不富裕。我出生的地方是鄰縣義烏,情況也差不多。
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不得不走出家門,於是就有了肩上扛著小販的擔子,手搖撥浪鼓來換取微薄利潤的商業傳統。這樣的生活環境和謀生方式,造就了義烏人能吃苦、不怕困難、善於適應各種環境的堅韌性格,以及獨特的不務正業、不為小利而不為的經營理念。義烏今天的成功,就在於選擇了壹個沒人看不起但又沒人離不開的小商品產業。
記者:妳創業的時候,壹定有很多艱辛吧?
周曉光:是的。我出生在諸暨壹個偏僻的小山村,進出完全靠走路。那時候家裏生活很困難,因為高中畢業沒上大學,家裏也沒錢再讀書了,就在17歲的時候,出去外面找工作。我媽媽來自23裏鎮。她從小就經常給我講用雞毛換糖的故事。這些故事在以後的創業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勇氣和力量。靠著借來的幾十塊錢的資金和壹張中國地圖,我用7年多的時間走遍了全中國,在北方的大興安嶺雪域和南方的雲南少數民族村寨都留下了我的足跡。白天擺攤賣刺繡圖案,晚上睡車站。通過省壹毛錢,我攢了兩萬塊錢,也算是最初的原始積累了。
記者:也許沒有那段生活,就沒有周筱赟今天的光芒。
周曉光:當然。艱苦的生活不僅可以磨練人的意誌,培養人的生存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還可以從中學習,積累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比如我擺攤賣刺繡圖案和針的時候,很多女生都對刺繡感興趣,我就教她們手工刺繡。他們學會了自己回去繡花,我的生意也就完成了,讓我明白了什麽是服務意識。比如有幾天生意不好,攢不下路費,耽誤了時間。於是接下來的幾天我得多賣幾件,不然就虧了,這讓我腦子裏萌發了最原始的成本核算觀念。
不光是我,義烏的大部分創業者都有這樣的辛苦經歷。這些經歷也造就了現代義烏商人的諸多特質:比如敢於冒險,哪裏有市場和商機,哪裏就有義烏人,哪裏就能紮根;勤儉節約,前幾年在小商品市場用三輪車送貨的很多都是身家幾十萬或者上百萬的老板。他們不願意僅僅為了節省運輸成本而雇人。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自己搬貨的經營戶,他們善於學習,更新觀念快,行動比想法快,註重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