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部。壹種傳記,主要是關於諸侯的。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史記》寫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最初,它沒有標題。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把它拿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東方朔非常欣賞它,所以他在書中增加了“太史公”壹詞。“太史公”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個好名字,“太史公”只是表明了誰的作品。班固《韓曙文藝誌》改為《太史公》壹百三十篇,後人簡化為《太史公》、《太史公書》和《太史公傳》。起初史籍沒有固定的稱謂,或稱“太史公署”或“太史公”等,省內也稱“太史公”等。《史記》原是古代史書的總稱。自三國以來,《史記》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摯友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為“千古之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的總趨勢》)。魯迅稱贊其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中國文學史大綱》)
戰國時期說客的策略和言論匯編。開始有國策、國事、事、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書籍,西漢末年劉向編為三十三種。宋代有壹個空缺,由曾鞏補充。東漢有個高誘註,今不全。宋寶表改變了原書的順序,做了新的註釋。武元大師寫校勘註,摯友金有補釋,今人苗有戰國政策新註。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名為《戰國書信》,與此書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壹部著名的歷史著作。這是壹本國家歷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魏國、中山國依次書寫,共33卷,約654.38+0.2萬字。
《戰國策》主要描述了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現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面貌。這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