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信息市場的產生和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壹階段是17世紀前的“隱藏階段”。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信息的流通包含在物質商品的流通中,信息本身尚未形成商品,而只是物質商品交換的附屬形成。第二階段是17——20世紀第壹葉的“萌芽階段”。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信息產品開始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但是市場供求範圍和市場規模還比較小,信息市場只能是壹個雛形。第三階段是全面崛起發展階段。二戰後,專門從事信息生產和信息交易的信息產業應運而生。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采用,信息量成倍增長,信息需求範圍不斷擴大。與物質經濟相對應的信息經濟已經成為影響壹個國家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市場逐漸走上了完善、成熟和繁榮的新階段,即第四階段。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壹直相當緩慢。再加上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限制,連物質商品市場都非常匱乏。信息市場呢?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壹生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力量開始顯現,信息市場由“隱性”變為“萌芽”階段。隨著國民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信息需求十分旺盛,信息事業從原來計劃經濟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開始走上商業化、市場化的軌道。短短幾年間,全國各地成立了數千家國有、民營和中外合資的信息咨詢公司、信息開發公司和專利局,湧現出壹大批信息經濟人作為專門職業,信息服務形式豐富多彩。它們在原有有償服務的基礎上全方位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信息市場的全面崛起。
在商品經濟的浪潮中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商品經濟繁榮的內在動力和政策保障、技術保障、條件保障等外部環境的推動下,我國信息市場發展十分迅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形式多種多樣。根據我國的特點和用戶的實際需求,固定、通信、臨時和移動信息市場發展迅速。固定信息市場有固定的經營機構和長期信息交易活動的交流場所,如全國原有科技信息機構400多家。這些機構的有償服務項目在層次和規模上逐漸增加,其中壹半左右已經形成了壹個幾乎固定的信息市場。到1995年底,由於有效的市場開發,我國科技信息機構的經營收入已達到國家支出的1/2。此外,各部委、各省市建立了20多個大型固定信息市場。通信信息市場利用電話、電報和計算機網絡交換信息。互聯網的開放為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增值服務創造了條件,形成了網上網絡信息市場。
2.信息交流的內容豐富多彩。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除了原有的科技含量外,還有經濟、貿易、金融、法律、統計、企業診斷與評估、國際市場分析等。,已經成為信息市場上交換和交易的內容。在線信息檢索和查詢。定向、定點的選題服務、信息發布會和交易會、技術推廣和招投標被廣泛應用,市場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物質產品市場、期貨市場、技術市場、金融市場、人才市場、房地產市場等。
3.電子信息市場正在蓬勃發展。電子信息市場是隨著當代新技術革命的浪潮發展起來的,北京的“中關村電子壹條街”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自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信息供應和服務從手工和印刷媒體轉向電子傳輸,軟件開發和銷售走上了以計算機產業為基礎的獨立發展軌道。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的緊密結合,形成了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新浪潮。
市場體系建設中的完善
黨中央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提出了國民經濟信息化。發展信息技術、信息產業和信息市場已成為中國總體發展戰略的壹部分,並被列入中國經濟、社會和科學發展的重要議程。今後,我國的信息市場將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建設中不斷培育和完善,進壹步發揮其在物質商品市場和各種要素市場中的主導作用。